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水平变化及其动员机制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水平变化及其动员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首次发病并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以CD133+激酶功能区受体(KDR)+细胞作为EPCs的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5、10天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并计算EPCs变化率[(EPCs5d-EPCs1d)/EPCs1d],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含量。

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EPCs水平及VEGF、SDF-1含量均于发病后第5天升高,第10天下降。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5、10天外周血EPCs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发病后第5、10天外周血VEGF、SDF-1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外周血EPCs变化率与发病后第5天VEGF、SDF-1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00;r=0.553,P=0.000),且VEGF含量与SDF-1含量亦呈正相关关系(r=0.765,P=0.000)。

结论

EPCs是急性脑梗死进展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EPCs的动员机制与VEGF、SDF-1含量升高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137例,其中17例患者行颞顶枕离断术,23例患者行胼胝体次全切开术,11例患者行功能性大脑半球切开术,86例患者因存在脑内致痫病变而行癫痫灶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在神经导航指引下,术中均准确定位手术目标,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自2013年9月1日至2017年5月30日收治的201例脑出血患者为病例组,同期20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SIRT1基因rs7069102、rs2273773、rs7895833位点多态性并分析其与脑出血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与
目的探讨开颅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6例开颅术后切口愈合后再破溃而迁延不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原手术植入物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及处理情况、切口破溃后的影像学表现、炎性组织和渗出物培养结果、清创区炎性组织增生及副鼻窦(额窦、乳突等)开放情况、清创方式及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一种评价活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管壁的有效手段,具有分辨率高、敏感性高、可重复性等优点,这对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分层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R-MRI在评估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实质及脑室内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术(观察组),25例行常规显微镜下脑实质血肿清除术+脑室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带管时间、颅内感染发生率、脑室内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改善情况的差异
神经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复合体的特异性激活通过多种机制参与AD的神经炎症过程,对于A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围绕NLRP3炎性复合体在AD中的作用、机制以及NLRP3炎性复合体抑制剂的相关研究总结并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颅内血肿(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颅内CVST合并ICH患者28例,其中行联合治疗(介入治疗联合开颅手术、介入治疗联合抗凝治疗)17例,行单一治疗(抗凝治疗或开颅手术)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统计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预后良好患者15例,预后不良患者1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患者行钻孔引流术后的脑组织回复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43例BCSDH并行钻孔引流术患者,收集其性别、年龄、颅骨最长径及最宽径、初发血肿最宽径及最长径、术后24 h内复查血肿宽径及1周内第2次复查的血肿宽径等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及脑组织回复效果。结果143例BCSDH患者中男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