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象征:苯教“垛”(gto)仪式文化意义解读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yl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垛"(gto)仪式隶属于苯教"恰幸乘"和"黑水斯巴苯"的内容,是苯教九乘之四因乘(rgyu bon bzhi)和四门五库之黑水斯巴苯(chab nag srid pa rgyud kyi bon)方面的重要理论分类之一。本文以苯教文献中对"垛"仪式的记载为切入点,探讨苯教"垛"仪式的历史渊源、涵义、分类及其社会功能,并运用宗教学、人类学理论,解读苯教"垛"仪式文化符号之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上阳子陈致虚是元代中后期著名内丹家,一生不遗余力地推传阴阳双修丹道,其途径有二:一为著述,二为授徒。据其自述,到1330年代,已收授徒裔百余人。本文以《金丹大要》卷6为基本材料,结合史籍文献,对以往学者较少论及的8位陈氏徒裔进行考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注解了《老子》《庄子》《列子》三部道家经典,其在注解时对如何阅读这三部经典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具一只眼。这一阅读方法指导了阅读"三子"的两个层面。其一是以"三子"文本的字义、章法、文脉等为切入点,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理解"三子"文本的意涵,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意,同时也让读者明朗地感受"三子"文辞之美。其二是从思想体认的层面指出领会《老》《庄》精神的不同路径。这一层面所反映的阅读方法论对我们阅读不同文化的经典、领会不同文明的精神、融汇不同思想的意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研究方法,以作品解读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讨论和诠释早期神仙传记中两性关系题材的作品。第一部分考察了早期仙传中这类作品与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冥婚""死灵回归"信仰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被作者视为这类题材作品"原型"的以两性交合来实现季节变换、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繁衍等目标的相关神话和巫术-仪式;第三部分研究了广泛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单性繁殖、双性交合的神话以及相关题材的神仙传记作品。认为早期仙传中两性交合故事的大量出现代表的是较晚时期的男神崇拜对于远古时期广泛存在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解读阐释服食信仰背后的义理。第一部分通过中西神话的对读指出:分食神体的情节乃是真实存在的"圣餐"仪式的孑遗,而神祇如出一辙"死而复生"的性能正是原始先民企图"分有"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在指出《列仙传》的服食思维和上述神话、仪式思维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种服食信仰所依循的"顺势巫术"原理;第三部分则更进一步揭示"仙传"中"圣餐"仪式背后企图分有"魔力"和饮食禁忌之间的矛盾心理。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道佛混合造像。通过考察四川三处道佛成对造像及相关碑刻,认为它们都是在唐玄宗扶持道教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都产生于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统治时期(712-756),它们的排列方式体现出早期道教所定义的佛道关系,并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是《化胡经》在那个时代重新兴盛的视觉表达。
民国时期,重庆地区道教的发展表现为宫观数量较多,著名道士不孤,弘道之事斐然。作为其中较著者之一,道士谭遁九复建合川二仙观,并创办《道教季刊》,在道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本文先探讨了谭遁九的弘道事迹,而后从创刊缘由、创刊时间、刊物栏目及刊载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其创办《道教季刊》作了论述,指出此举背后彰显出来的办刊远见、宽广胸怀以及辛苦付出非常值得肯定。
《三官经》的篇名大同小异,流通较广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官经》是其简称。现存《三官经》版本较多,最早留存版本是景泰四年的刻本。姜守诚对现存明清的13种(15个本子)《三官经》做了详细比较,得出以正德年间为界限,《三官经》有所谓"繁本"与"净本"的区别,后世流传基本为"净本"系统。通过文献稽考,《三官经》所出年代的下限为宣德前后。而对于《三官经》的作者,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虽然未能确定《三官经》出世的确切年代,至迟在正德以后,《三官经》应该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
回族“恰依”是回族借用维吾尔族“恰依”运行方式,“再造”社会关系的一种文化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恰依”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反映在社会实际运行中,不同的“恰依”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恰依”在解决成员内部困难、情感慰藉等方面发挥着“亲兄弟”“亲姐妹”的社会功能。对于单门独户的家庭和个人来说,“恰依”在移民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慧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被18种大藏经及多种经录所收录。《三慧经》最早收录于道安所编经录《凉土异经》中,到唐代时,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将其附在北凉录,此后元明大藏经皆沿袭之。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比对发现,《三慧经》并非翻译佛经,而是抄录、改撰众经而成,并且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至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之间。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近20年来,对玄奘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玄奘取经路线及沿路遗址和文物;2.与玄奘相关的寺院;3.与玄奘有关的图像;4.玄奘遗骨及舍利的流转;5.与玄奘有关的出土及石刻文献。那些更加能够说明玄奘日常生活的文物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于《大唐西域记》的史料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