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胶原酶活性的检测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胶原降解代谢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对23例患增生性瘢痕的成年病人的瘢痕组织(其中8例经病理检查)及正常皮肤的胶原酶活性作了检测和比较观察。检测结果:瘢痕组织的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197.09±48.10(U),正常皮肤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73.17±13.71(U),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不仅与胶原的过度合成与沉积有关,同时与胶原降解代谢减少有关。

其他文献
为探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特点,选用家猪为实验动物,在臀部两侧分别形成以旋髂深血管分支主干为蒂的传统岛状皮瓣为对照侧和远侧50%修薄的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为实验侧,用皮温测定、激光多普勒、皮瓣荧光染色、透明标本等方法,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实验侧皮瓣的血供显著降低,临床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结果与此一致。其实质是轴型皮瓣和随意型皮瓣的联合体。临床14例15块皮瓣,修薄最大面积占皮瓣总面积60%,平均
为进行颗粒状脂肪组织移植后变化的研究,选用大鼠48只,通过对应用胰岛素处理、体积测量、墨汁灌注、光镜和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胰岛素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积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体积明显减少,达44.6%。移植早期缺血,脂肪细胞释放脂类,逆行性分化为成脂肪细胞。血运建立以后,成脂肪细胞不断吸收合成脂类,逐渐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6个月后移植物的组织结构接近正常。超微结构发现微丝状的网状结构是形成脂滴
为了减少面部、额颞部除皱术的手术创伤和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应用内窥镜骨膜下切断皱眉肌,降眉肌和鼻根部锥形肌同时悬吊枕额肌的面部除皱术。1995年1~11月在斯德拉斯堡欧洲美容整形诊所共行手术37例,分别于术后8天,3个月和6个月随访,外观效果满意。认为内窥镜骨膜下除皱术,通过额眉部肌肉的分离切断和悬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易为求术者所接受。
期刊
期刊
为探索G杆菌脓毒症的治疗问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本所制备的分泌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提取mRNA,然后反转录成cDNA第一链,用特异性轻、重链引物扩增反应产物,获得重链(340bp)和轻链(320bp)基因片段,经纯化后将轻链和重链基因用一多肽连接物连接,构成单链抗体基因片段。此单链抗体基因经再次PCR扩增后克隆入PCANTAB5噬菌粒中再转化于感受态的TG1大肠杆菌中,通过噬菌体抗体库
期刊
期刊
为了应用吻合血管的双蒂下腹直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法再造乳房,采用胸廓内动脉近、远心端为受区血管再造乳房,共行6例,其中一例以对侧胸廓内动脉为受区血管,术后皮瓣成活良好。随访10~40个月,无脂肪液化,腹部薄弱等并发症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