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代美国文坛的常青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l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2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的常青树”。罗斯的作品不仅有着独特多变的关注点和超乎前沿的时代感,而且采用新的艺术形式。罗斯研究已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新热点,苏鑫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流变研究》一书于2015年由上海三联书社出版。该书以作品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纵观梳理罗斯的阶段流变,微观分析作品的具体特征,解读罗斯五十多年创作生涯的文学流变特征。
  一、宏观论述罗斯的创作脉络
  全书共六章。作者在第一章绪论中宏观地介绍了罗斯在犹太文学和美国文学两种语境中的特殊地位,并综述中外对罗斯研究的学术史,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第二章描绘了罗斯灿烂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并从他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地理空间上的扩展性两方面阐述罗斯的创作理念。
  作者认为罗斯既属于犹太传统文学中的“反叛的世代”,又是游走于美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者”。罗斯正处于犹太文学两个时代交替的转折时期,继承了犹太作家所独有的传统,又开拓了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表达的领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支撑美国犹太文学殿堂的四根支柱之一。但大胆叛逆的描写和敏感话题的触及使他的作品受到不少争议。罗斯关注的重点是新一代美国犹太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重新思考批判美国犹太人的生存问题,而且关注的范围不只局限于犹太社区,更放眼于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在犹太文学和美国文学两种语境中为罗斯的定位,使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到罗斯的标新立异之处及其在美国文坛特殊地位和独特身份。
  作家在第二章中勾勒出了罗斯万花筒般绚烂的文学世界版图。罗斯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有两大特点。其一为涉猎广泛,颠覆性强,其作品题材多样,突显出的犹太裔融入了美国世俗生活。其二为与时俱进,时代感强,其作品偏重经验世界的问题,呼应了社会的发展,既关注时下的热点,又积极做出前瞻性预言,展现出罗斯对美国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在艺术手法上,罗斯几乎参与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坛涌现的所有文学新潮流,勇于探索和实践使他成为文学上的“百变金刚”。罗斯的创作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在地理上从早期的犹太社区扩展到美国社会生活再到东南亚、欧洲等地。作者认为罗斯创作观的核心是彻底的游戏态度和致命的严肃关怀,他采用“之”字形迂回递进的书写方式,用文学腹语师的姿态消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以戏谑的笔墨表达严肃的主题。作者的宏观论述大致总结了菲利普·罗斯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突显了罗斯独特的文学定位和创作理念,引发读者关注其艺术世界的兴趣。
  二、纵观梳理罗斯的阶段流变
  作者依据罗斯作品书写的内容、主题、意义指向以及创作手法等,仔细梳理了罗斯的文学作品,并以此将罗斯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起步期、发展时期、高峰成熟期和暮年创作期。作者在第三章至第六章对罗斯创作流变的四个阶段做了详细梳理阐释。
  第一阶段是罗斯创作的早期起步期,即从50年代创作伊始至60年代。罗斯在早期起步期的聚焦点在于二战后美国犹太裔的生存状况,描绘了以纽瓦克为代表的犹太家庭和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风俗画,以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个性迥异的犹太众生以及美国家庭生活的悲剧。他笔下的犹太裔在情绪上是基于反抗性的,颠覆了犹太人在传统文学中的刻板形象,引发强烈争议的同时也迫使犹太裔思索本民族在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转变。
  第二阶段是罗斯创作的发展时期,即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罗斯在发展期创作的基调是探寻自我,寻求男性身份。困惑于犹太身份的压力,犹太青年走出家庭成为作家或者文学教授后更执着于探寻男性的自我,却羁縻于两性关系及文本世界中无法自拔。这个时期罗斯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犹太语境,采用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表现形式,关注点也从外部环境转向自我身体及男性欲望,是罗斯创作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第三阶段是罗斯创作的高峰成熟期,即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时期罗斯作品在地理空间上从美国扩展到以色列,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在时间上深入到历史语境中,尝试揭示历史与个人的真相,将探索民族身份与“美国梦”的形成机制结合在一起;在写作技巧上更加娴熟,将后现代作品的实验性欲传统的现实方法相融合,开创了“自传性元小说”的实验类型,创作了独领风骚的后现代自传性书写。这也是罗斯创作的“黄金时期”。
  第四阶段是罗斯的暮年创作期,即2000年以来的创作。暮年的罗斯仍坚持不懈地攀登文学的巅峰,国际声誉逐渐攀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罗斯的创作回归到了自我身体的探寻上,疾病、衰老和死亡威胁成为基本的主题。文本的基调虽然有无奈和愤怒,但更多的是直面宿命,坦然沉着,通透豁达。
  作者细致地梳理了罗斯创作四个阶段的特征,带领读者以连续、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分析罗斯的创作流变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具有超强时代感、鲜活想象力和不懈进取心的美国犹太裔作家。
  三、微观分析作品的具体特征
  作者在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梳理了罗斯创作的四个阶段,作者再在每个阶段中选取了两部代表作品,从作品的内容、手法等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第一阶段罗斯创作的起步期,作者选取了《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的怨诉》两部作品。《再见,哥伦布》是罗斯的成名作,作者从分析作品中的衣服、食物等具体细节展现普通犹太人的世俗生活。《波特诺的怨诉》曾轰动一时,作者通过分析波特诺与非犹太姑娘的情爱关系、与母亲的冲突关系以及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为读者阐释了犹太青年渴望确认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独立地位,以及寻找个人身份失败后的痛苦与迷茫。
  第二阶段罗斯创作的发展时期,作者选取了《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和《鬼作家》两部作品。在解读《我作为男人的一生》中,作者通过分析主人公犹太作家塔诺波尔及其笔下的人物祖克曼对男性身份的追求及其“性政治”的失败,探讨了普遍意义上犹太裔作为现代人的美国式生活。《鬼作家》是“祖克曼三部曲”的开篇,详细讲述了犹太作家祖克曼与家庭的矛盾,寻找精神之父的过程以及对爱美的幻想,触碰了大屠杀等更为沉重的主题,成为罗斯下一阶段作品转向的风向标。
  第三阶段罗斯创作的高峰成熟期,作者选取了《反生活》和《美国牧歌》两部作品。罗斯运用片段化的结构方式和元小说的叙述策略构建了《反生活》这一座叙述的迷宫,将视野延伸到以色列、欧洲等地,指向了重新审视犹太民族身份的严肃主题。《美国牧歌》透过瑞典佬一家生活变迁揭示了犹太人的美国梦碎和反田园的绝望。这一时期的小说反思审视历史与个人的严肃主题,采用后现代自传性书写方式,使罗斯创作的独特风格走向成熟。
  第四阶段罗斯的创作暮年期,作者选取了《垂死的肉身》和《报应》两部作品。《垂死的肉身》是罗斯的老年转折之作,讲述了老年文学教授凯普什和年轻女子康秀拉的恋情,在衰老和死亡面前,性爱与自由终将搁浅,人类必将面对垂死的肉身。《报应》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脊髓灰质炎融合放置于纽瓦克的犹太聚居区,主人公坎特是一个悲剧英雄,他身体强壮,却成为罪魁祸首的传播者,放弃爱情,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罗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直面人生的宿命。
  四、结语
  该书在整体上将宏观、纵观、微观的视角有机统一起来,既概述了罗斯创作的社会文化语境,又客观地解读了其各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内涵,使理论思辨性表述和细节探微方面做到平衡综合,彰显出当代美国文坛的常青树罗斯的文学创作特色,使读者见树又见林。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进程是矛盾而又激烈的,处在近代大变革时期的阿拉伯文学家和诗人们需要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寻找一条文学的发展道路。他们不仅要传承传统的阿拉伯文学,更要进行创新,将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内容融合到阿拉伯文学当中。而这是在之前几个文学发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创新和发展。阿拉伯文学最开始出现的是诗歌,而发展最快,一直占据文学主要地位的也是诗歌。所以,诗歌可以作为研究现代阿拉伯文学
摘 要:严歌苓旅美后,创作了大量具有人性深度和文化深度的移民小说,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身份书写进行探讨,指出作家写出了移民漂泊无根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移民身为他者的精神伤痕,作家以回归本土作为个人身份冲突的解决方案,同时又表达了对于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前景展望。  关键词:严歌苓;移民小说;身份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天和地,自古被尊为万物始源。而人类则使天地世界充有了生机与灵性。  天地又被称为乾坤。“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易传·说卦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不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而且赋予天地自然界以生命意义,并且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自然界的。故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渗透于中国固有文化的体囊深处。  “天地之道恒久不息”,说的是天地之博大与宽广,但人却赋予了天地乾坤以生命价值
让书法从以书法为职业的书法家那里解放出来,成为万人的艺术。井上有—先生:  素未谋面,冒昧写信。  我在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吃完中饭,下—个会还有一个半小时才开,下一个会也在中环。香港因为挤,所以方便。我估算了—下,沿着中环扶梯上山,时间足够走着去荷里活道逛逛古董店再回来。—个朋友介绍,荷里活道文武庙西边一点有家古董店,有高古砚台,汉、六朝、唐、宋、元的都有,在文房占美术方面是块招牌。那家古董店
基兰·塞提亚35岁时,陷入了中年危机。客观来讲,他是匹兹堡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著有《实用知识》和《明辨是非》。但是突然间,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从内心来看,他感到“有一种怀旧、后悔、幽闭、空虚和恐県交织的不安在隐隐悸动”;从庄现看,他只看到未来退休、年老、死亡按部就班的日子”。生活的意义为何?如何终结?答案突然变得如此显而易见。生活毫无意义,只能聊以度日。  有些人,比如我的朋友离开自己的妻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1  钱锺书的《围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享誉颇多。作品中引起最多关注的人物自然是方鸿渐,以及构成他人生主旋律的四位女性。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似乎只是作为方鸿渐的背景出现,是供读者莞尔一笑之后并不会过多留意的人物。众多研究《围城》的文章中,也鲜有专门论及方老太爷的。但
摘 要:《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不同的文学评论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古代金圣叹腰斩水浒与现代吴子林的症候批评来研究文学作品的阐释路线的变化。  关键词:《水浒传》;腰斩水浒;症候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一、金圣叹腰斩水浒  一个诗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诗人
该记住的,不给他篡改的纸  该忘却的,给他没有梦魇的黎明  文明的墓碑上,纪录着一笔笔  面向罪戾挥戟的真实  远远高过缄默苟延的生命  死亡,可卑微如螢  也可伟岸如朗月  只需用正义的秤杆量衡  空前的灾难,成就了众多人  本无意成就的不朽  神话,被普通如土的人群写就  铺布成天上浩灿的繁星  热爱和平的人们,从来无需  任何姿态的臣服,有时只要  一个用力忏悔的鞠躬  退役的飞机、坦克、巨
“并肩前行”  九月底的都江堰,气温降到了摄氏十度,山里一直在下雨,淅析沥沥的雨丝洗出了整个山林的绿意。朱一龙从山上下来,衣服已经被微微打湿,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却依旧显得格外清雅飒然,就像一幅画一般,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快过来烤个火嘛,”巡护队队长热情地邀请着他,“这个房子就是老切给山高头回来滴那些娃娃准备滴,下山烤个火身体总要暖和些噻。  这是一个接近1800米海拔的休息站,木质结构让它和
伯延,是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武安的一个普通小镇,最近,这个普通的山区小镇正在因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热映为人们所关注。影片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扑身来到伯延这个地方,就集体食堂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当时主持全国政务的周总理,放下“日理万机”的国家事务,在一个穷困的山区小镇(当时称为武安县伯延村)连续吃住四个昼夜进行实地调研,为广大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