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盂县“12·9”矿难遇难矿工的赔偿标准最终确定为每人20万元(人民网太原2004年12月19日电),这相对于过去的矿难赔付标准,简直是一个天价,不仅突破了过去同类事故的赔付标准,也突破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上个月,包头空难赔付标准创历史新高,不包括航意险,每位遇难者赔21.1万元(2004年11月29日《华夏时报》);而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赔付标准当时也创了历史新高,每位遇难矿工却仅赔4.464万元(2004年12月2日《东方早报》)。在存在意义上完全平等的生命,却在不同的灾难中被市场残酷地标出了不平等的价格!赔付同样的生命,两个“历史新高”竟相差近5倍,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格究竟如何界定?事实上,长期以来,矿难赔付如同矿工的生活一样,一直排斥于主流话语之外。此次山西盂县矿难破天荒将赔付标准定为20万元,深入地下的矿工与高高在上的民航乘客,他们的生命在价格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在经济学意义上,生命确有支付价格,也正因此,对遇难者的赔付才有了相对公平的标准和现实意义。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为生命标出“公平价格”的计算原则是:确定一个生命创造收入的能力和生命得以延续的年限,按适当的贴现率将未来可能创造的全部收入折合为当下的价格。按此原则,如果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综合考虑职业、职业年限、当地生活水平等),期望寿命为70岁,贴现率为5%,那么一名20岁的中国普通工人,其生命价格约为2万美元。按此标准衡量,包头空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接近公平价格,陈家山矿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则仅占公平价格的27%。而盂县矿难的“天价”赔付,事实上只不过是还原了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生命的公平价格。
问题不在于长期以来生命价格不平等这一事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对身份认同天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空难中逝去的生命更倾向被默认为社会精英,因此,包头空难中53名机上人员的名单及其身份赫然见诸报端,对他们的赔付不必考量其劳动能力;而矿难中逝去的生命处于社会最底层,常被忽略不计,因此,从陈家山矿难中我们只能看到166人这一抽象数字,对他们的赔付仅仅从其创造实际收入多少的角度考量。当身份认同成为一个商业社会里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生命价格偏离公平价格就成为一种必然。
如今,20万元的“天价”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两句话:生命无价!人人平等!
上个月,包头空难赔付标准创历史新高,不包括航意险,每位遇难者赔21.1万元(2004年11月29日《华夏时报》);而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赔付标准当时也创了历史新高,每位遇难矿工却仅赔4.464万元(2004年12月2日《东方早报》)。在存在意义上完全平等的生命,却在不同的灾难中被市场残酷地标出了不平等的价格!赔付同样的生命,两个“历史新高”竟相差近5倍,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格究竟如何界定?事实上,长期以来,矿难赔付如同矿工的生活一样,一直排斥于主流话语之外。此次山西盂县矿难破天荒将赔付标准定为20万元,深入地下的矿工与高高在上的民航乘客,他们的生命在价格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在经济学意义上,生命确有支付价格,也正因此,对遇难者的赔付才有了相对公平的标准和现实意义。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为生命标出“公平价格”的计算原则是:确定一个生命创造收入的能力和生命得以延续的年限,按适当的贴现率将未来可能创造的全部收入折合为当下的价格。按此原则,如果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综合考虑职业、职业年限、当地生活水平等),期望寿命为70岁,贴现率为5%,那么一名20岁的中国普通工人,其生命价格约为2万美元。按此标准衡量,包头空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接近公平价格,陈家山矿难遇难者获得的赔付则仅占公平价格的27%。而盂县矿难的“天价”赔付,事实上只不过是还原了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生命的公平价格。
问题不在于长期以来生命价格不平等这一事实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对身份认同天生不平等的集体无意识。空难中逝去的生命更倾向被默认为社会精英,因此,包头空难中53名机上人员的名单及其身份赫然见诸报端,对他们的赔付不必考量其劳动能力;而矿难中逝去的生命处于社会最底层,常被忽略不计,因此,从陈家山矿难中我们只能看到166人这一抽象数字,对他们的赔付仅仅从其创造实际收入多少的角度考量。当身份认同成为一个商业社会里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生命价格偏离公平价格就成为一种必然。
如今,20万元的“天价”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两句话:生命无价!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