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的获取与运用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473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旁路血管材料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旁路建立策略。

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拟采用旋股外动脉降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16例合适取用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8.5)岁],利用大腿前侧切口游离获取左侧(13例)或右侧(3例)旋股外动脉降支16支,并配合双侧胸廓内动脉(12例)、非利侧桡动脉(7例)和大隐静脉(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10例)或心脏不停跳下(6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3例患者因术前CT筛查发现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1例)和降支血管走行变异、短小(2例)而放弃取用,其余16例均成功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用作旁路血管。每例患者术中平均建立(3.4±0.6)支旁路,无手术死亡。获取的旋股外动脉降支平均长度为(10.3±1.8)cm,平均内径为(1.9±0.5)mm。其中15支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游离桥建立前降支(1支)、对角支(7支)、中间支(6支)和回旋支第二钝缘支(1支)旁路血管。1例与左胸廓内动脉构建"Y"形复合动脉旁路后再建立回旋支第三钝缘支旁路血管。

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获取简便,使用安全。因其走行和长度都有变异,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其他文献
期刊
回顾性分析1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资料,探讨血浆EB病毒(EBV)DNA阳性(≥1.0×103 copies/ml)与DLBCL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浆EBV DNA阳性与Ann Arbor分期高(P=0.030)、有B症状(P=0.004)、LDH水平高(P=0.001)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浆EBV DNA阳性是影响DLBCL患者总体生存(HR=0.223,95%CI
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0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均表现为慢性、不对称性肢体无力症状,远端重于近端,其中5例有肌肉萎缩;均无感觉障碍,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均有多灶性传导阻滞;7例针极肌电图检查出现自发电位;3例有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脑脊液检查中,6例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
目的根据弗雷明汉10年心血管风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 FRS)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风险,计算中国人群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最佳切点。方法采用ROC曲线根据FRS和MS患病风险,计算WHtR最佳切点,并依据FRS≥10%和MS患病率所占权重来对诊断切点进行合并,得出最终WHtR切点。结果本
目的总结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SI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病因的SIAD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诊断为SI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原发病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不同病因SIAD患者特点。结果(1)SIAD患者原发病因构成复杂,主要分为5大类:恶性肿瘤疾病、肺部良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及其他,其中恶性肿瘤疾病所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伤、坠落伤等创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导致我国创伤总体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国内创伤领域知名专家在已有研究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