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从“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主要情绪”、“情绪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情感调节教学”这三方面来初步探讨一下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它对于日常高中教学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课堂情绪 情绪成因 两点启发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当中存在着“情绪”的作用。很多教学理论的先驱们提出了“以情优教”、“知情交融”等教学模式和口号。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很好地利用和调动这些情绪,往往都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斯皮尔伯格和斯塔尔,以及我国的教学学家孟昭兰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有“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几种。这几种情绪在课堂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好奇 属于认知方面的一种情绪,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时,便会产生好奇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之下,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愿望,并且展开这种满足好奇的行为,这个时候往往是能产生创造性行为的阶段。
(2)兴趣 指对事物关切或喜好的情绪。它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个体兴趣指学生个人因为自己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爱好,而对事物产生的兴趣;情景兴趣指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被环境所带动和感染而对事物产生的兴趣。
(3)愉快 指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满足个体的需要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快乐满足的感觉。产生愉快情绪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说:个体完成了既定目标,事物可以强化、扩展个体知识和技能,个体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的,都能产生令人快乐欣慰的正情绪。
(4)焦虑 指对未知的焦愁担忧。对学生来说,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虽然深切的感受到必须要实现目标,但是又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目标所产生压力。当然这不是说焦虑就是一种一无是处的情绪,适当的焦虑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过度的焦虑才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组成了复杂的课堂教学氛围,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愉快和焦虑对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四种情绪的组合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能总结出产生这些情绪的因素,这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笔者认为产生以上四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其一,外因主要指客观外在环境是否能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这种关系决定情绪的性质。如果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则产生积极的情绪,比如愉快、欣慰等;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痛苦等。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还应看到个体的需要往往多种多样,一般很难有一种外在的环境能满足客体的所有需要,当客体这一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也许另外的需要就要被“牺牲”了,所以便会有爱恨交织等复杂的感情出现。
其二,内因主要指情绪会受到客体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特征等观念体系的影响。这一点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客体看待同样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情绪也是不同。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平时考试几乎都是名列三甲的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却下滑到了第五名,同学甲会认为这是一次严重的失利,会从试题、参与考试的同学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找借口。而同学乙却会从查找自身原因,认为这是一次对自己的提醒,提醒自己还有哪一方面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更好的投入下次考试。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个体因为心理预期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同样是一次考试中得到80分,如果是知道这次考试的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原本的心理预期是只想能拿到一个中等的成绩,那么看到80分的结果之后则会感到小希望的实现,由此便会产生欣慰等情绪。而如果是知道这次的考试项目是自己的强项,原本的心理预期是希望能拿到全班第一的成绩的话,那么这个成绩就远远不能满足个体的期待,由此便会产生难受等情绪。
在对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之后,由此,对于如何进行“高中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便具备了更多的可操作性。也为日常的高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方法。
(1)感染法。一个人的情绪是能够接收到其他的情绪的信号,并受到其他人的直接影响的。西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美国情感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对移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由于知觉到一个人正在体验或去体验一种感情,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振作愉快的精神给学生以激励、鼓舞的话,师生之间往往能达到一种情绪上的良好互动,这种对学生的鼓动和感染,会和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想象法。“激发情绪的反应力量绝不限于外界的物理刺激。我们也可以从认知上去出发情感反应。人们在想象令人作呕的情景时,会很容易地使自己感到恶心;迷恋在色情幻想中,会导致性的激动;在恐惧降临的胡思乱想中,会徒然恐吓到自己。……想象中的痛苦刺激所产生的内心骚动和生理反应,与实际的痛苦刺激所诱发出来的情绪相类似。” 由此可见,通过鼓励学生想象某种情绪,或者在想象中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时候的情绪,也能够很好地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诱导并且进入相应的情绪状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分角色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教学活动中,“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可以说还只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但是它为我们提供的教学思路却值得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借鉴。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课堂情绪 情绪成因 两点启发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当中存在着“情绪”的作用。很多教学理论的先驱们提出了“以情优教”、“知情交融”等教学模式和口号。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很好地利用和调动这些情绪,往往都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斯皮尔伯格和斯塔尔,以及我国的教学学家孟昭兰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有“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几种。这几种情绪在课堂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好奇 属于认知方面的一种情绪,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时,便会产生好奇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之下,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愿望,并且展开这种满足好奇的行为,这个时候往往是能产生创造性行为的阶段。
(2)兴趣 指对事物关切或喜好的情绪。它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个体兴趣指学生个人因为自己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爱好,而对事物产生的兴趣;情景兴趣指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之中,被环境所带动和感染而对事物产生的兴趣。
(3)愉快 指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满足个体的需要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快乐满足的感觉。产生愉快情绪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说:个体完成了既定目标,事物可以强化、扩展个体知识和技能,个体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的,都能产生令人快乐欣慰的正情绪。
(4)焦虑 指对未知的焦愁担忧。对学生来说,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虽然深切的感受到必须要实现目标,但是又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目标所产生压力。当然这不是说焦虑就是一种一无是处的情绪,适当的焦虑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有过度的焦虑才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组成了复杂的课堂教学氛围,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愉快和焦虑对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四种情绪的组合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却能总结出产生这些情绪的因素,这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笔者认为产生以上四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其一,外因主要指客观外在环境是否能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这种关系决定情绪的性质。如果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则产生积极的情绪,比如愉快、欣慰等;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绪,比如悲伤、痛苦等。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还应看到个体的需要往往多种多样,一般很难有一种外在的环境能满足客体的所有需要,当客体这一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也许另外的需要就要被“牺牲”了,所以便会有爱恨交织等复杂的感情出现。
其二,内因主要指情绪会受到客体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特征等观念体系的影响。这一点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客体看待同样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情绪也是不同。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平时考试几乎都是名列三甲的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却下滑到了第五名,同学甲会认为这是一次严重的失利,会从试题、参与考试的同学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找借口。而同学乙却会从查找自身原因,认为这是一次对自己的提醒,提醒自己还有哪一方面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更好的投入下次考试。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个体因为心理预期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同样是一次考试中得到80分,如果是知道这次考试的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原本的心理预期是只想能拿到一个中等的成绩,那么看到80分的结果之后则会感到小希望的实现,由此便会产生欣慰等情绪。而如果是知道这次的考试项目是自己的强项,原本的心理预期是希望能拿到全班第一的成绩的话,那么这个成绩就远远不能满足个体的期待,由此便会产生难受等情绪。
在对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之后,由此,对于如何进行“高中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便具备了更多的可操作性。也为日常的高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方法。
(1)感染法。一个人的情绪是能够接收到其他的情绪的信号,并受到其他人的直接影响的。西方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美国情感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对移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由于知觉到一个人正在体验或去体验一种感情,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状态,振作愉快的精神给学生以激励、鼓舞的话,师生之间往往能达到一种情绪上的良好互动,这种对学生的鼓动和感染,会和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想象法。“激发情绪的反应力量绝不限于外界的物理刺激。我们也可以从认知上去出发情感反应。人们在想象令人作呕的情景时,会很容易地使自己感到恶心;迷恋在色情幻想中,会导致性的激动;在恐惧降临的胡思乱想中,会徒然恐吓到自己。……想象中的痛苦刺激所产生的内心骚动和生理反应,与实际的痛苦刺激所诱发出来的情绪相类似。” 由此可见,通过鼓励学生想象某种情绪,或者在想象中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时候的情绪,也能够很好地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诱导并且进入相应的情绪状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分角色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教学活动中,“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可以说还只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但是它为我们提供的教学思路却值得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