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分析

来源 :黑龙江交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西宝高速公路项目凉泉村大桥悬臂施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主桥桥梁MIDAS/CIV-IL(V8.2.1)三维模拟计算模型,对桥梁预设拱度、立模标高进行了分析;对现场桥梁线形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得到了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悬臂阶段、合龙阶段、成桥状态结构挠度实测值,及桥梁线形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桥梁悬臂施工桥梁线形控制良好,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新时代,实行加工标准化管理,实现内部备件自制力最大化,是在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制约下,国有矿山企业保持长远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
电动钻机现场应用工况复杂,负荷波动剧烈,对于作为动力源的柴油发电机组可靠性和动力响应性要求较高.连杆大头轴瓦和连杆轴径摩擦副作为柴油机主要摩擦副,其工作可靠性对机组和钻机正常运行有直接关系.在钻机配套国产柴油发电机组研制过程中,对连杆大头轴瓦进行了详细设计与选型,并在8000h运行后进行拆检,采用SED-EDS扫描分析后发现轴瓦磨损较小,能够满足预期大修时间的要求.
文章以实际组合钢板梁桥项目为例,从模板设计施工、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预应力钢绞线施工以及桥面板预制工效等不同维度重点研究了全宽预应力桥面板预制施工技术.实践表明,此全宽预应力桥面板预制施工技术合理、可行,有效保证了组合钢板梁桥施工质量及安全,也为类似桥梁项目施工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呼吸机作为一项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中,在现代医学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呼吸机不断问世,对呼吸机的故障维修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对常见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中常见故障维修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更好提高呼吸机使用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好救助.
目的:探讨分析在骨质疏松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应用三维CT以及影像学分型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共150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先就诊的75例为参照组采用常规骨质疏松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入院的75例为研究组则是在骨质疏松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应用三维CT以及影像学分型,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骨水泥用量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程度,研究组优于参照组(P<0.05)
目的:探析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寰枢椎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择选寰枢椎骨折患者30例,时间线2015年6月—2021年5月,分为采取传统的护理(对照组)与采取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观察组),2组均为n=40.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颈椎功能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疾病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行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可在临床应用.
横移施工过程中,由于连续钢桁梁一端处于大悬臂状态,安全风险因素较多,因此施工过程分析与监控至关重要.为确保施工安全,建立该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临时支架、滑道梁以及钢桁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各结构在施工全过程的应力和线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整个施工过程各个结构的应力和线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结构应力和线形均满足安全施工要求,合理的支架设计可以保证结构应力和变形可控,滑块变形会对桥梁挠度监测有一定影响.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对配电线路进行维护和故障检测,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居民基本的用电要求.而配电线路在运行中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基于此,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建立科学的电力线路维修体系,不断提高技术维修水平.本文以配电线路运维和故障检测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析线路检测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和技术措施.
火电厂主汽温对机组安全、稳定及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系统往往具有大迟延、大惯性、非线性及参数不确定等特点,且随着机组的容量增大,其惯性特征显著增强,被控对象更为复杂.而传统的PID控制不能及时调节大迟延大惯性对象,往往会引起很大的超调,而且固定参数的控制器对参数不确定对象的控制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本文结合内模控制和多模型控制的思想,提出了主汽温系统的内模多模型控制并通过仿真实践证明该策略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