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关键是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越活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专心听讲的时间不长,直观记忆较强。所以,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直观教学,调动兴趣
直观教学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教师只要用心结合教学实际,可以让学生看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像课本中的挂图、插图可以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像录像、影视片段也可以看。如我在教学《木兰从军》一文,这是一个古代的传奇故事,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给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插放了一段《花木兰》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看,录像很好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学生看得十分投入,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除此外,像模型可以看、实物可以看、演示可以看、幻灯、投影可以看、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看。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多使用直观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语言有趣,促使学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去编谜语、编顺口溜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是一只大大鸟,走起路来摇啊摇是“鹅”字,有的学生说:一口吃下一条虫是“虽”字。还有的学生说:八十八是“米”,十五天就是“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能力。我提前把一些生字的谜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谜面去分析这些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尝到了编顺口溜和猜谜语的甜头,以后只要学习生字都争先恐后地编谜语,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堂变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学习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开心。如我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回家后,谁愿意把古诗《草》背诵给妈妈听呢?(师挑一名同学上讲台)好,现在我扮演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里怎么说。
生:妈妈,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妈):哪一首?
生:《草》
师(妈):噢,这首古诗我也学过。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妈妈,您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妈):还是女儿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挑一生到讲台)我现在当奶奶。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你孙子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奶奶):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奶奶):草?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了,可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奶奶):噢,我明白了。(生背)
师(奶奶):“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奶奶):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奶奶,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奶奶):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子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真是棒啊!
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寓教于乐,妙趣横生,教得轻松,学得也愉快。
四、课外拓展,唤起兴趣
课外拓展的设计应该是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课外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在设计课外拓展时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学完课文《盲人摸象》后,让学生回家做一做,模仿盲人摸一种东西的情境,从动手中领悟故事中勇于实践的道理。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学生的表演,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把课文排演成课本剧。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布置学生课外去图书馆、上网阅读除课本外的其他植物的知识,利用活动课时间来讲给同学听,这样的课外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了。
五、开展竞争,激励学习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巧妙恰当地多组织一些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开展知识竞赛、写字竞赛、讲故事比赛等等。有的学生不仅课内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课外知识也很丰富,在知识竞赛中能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对于课外知识贫乏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的兴致很高。学生主动到图书馆借来课外书进行阅读,扩大了阅读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如,在班中开展写字比赛,表扬写得好的同学,鼓励有进步的同学,辅导后进生,激励每个学生把字写好。
总之,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一、直观教学,调动兴趣
直观教学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教师只要用心结合教学实际,可以让学生看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像课本中的挂图、插图可以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来看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像录像、影视片段也可以看。如我在教学《木兰从军》一文,这是一个古代的传奇故事,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给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插放了一段《花木兰》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看,录像很好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学生看得十分投入,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除此外,像模型可以看、实物可以看、演示可以看、幻灯、投影可以看、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看。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多使用直观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语言有趣,促使学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去编谜语、编顺口溜等等,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是一只大大鸟,走起路来摇啊摇是“鹅”字,有的学生说:一口吃下一条虫是“虽”字。还有的学生说:八十八是“米”,十五天就是“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能力。我提前把一些生字的谜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谜面去分析这些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尝到了编顺口溜和猜谜语的甜头,以后只要学习生字都争先恐后地编谜语,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堂变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学习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开心。如我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回家后,谁愿意把古诗《草》背诵给妈妈听呢?(师挑一名同学上讲台)好,现在我扮演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里怎么说。
生:妈妈,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妈):哪一首?
生:《草》
师(妈):噢,这首古诗我也学过。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妈妈,您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妈):还是女儿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挑一生到讲台)我现在当奶奶。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你孙子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奶奶):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奶奶):草?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了,可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奶奶):噢,我明白了。(生背)
师(奶奶):“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奶奶):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奶奶,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奶奶):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子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真是棒啊!
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寓教于乐,妙趣横生,教得轻松,学得也愉快。
四、课外拓展,唤起兴趣
课外拓展的设计应该是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课外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在设计课外拓展时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学完课文《盲人摸象》后,让学生回家做一做,模仿盲人摸一种东西的情境,从动手中领悟故事中勇于实践的道理。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学生的表演,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把课文排演成课本剧。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布置学生课外去图书馆、上网阅读除课本外的其他植物的知识,利用活动课时间来讲给同学听,这样的课外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了。
五、开展竞争,激励学习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巧妙恰当地多组织一些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开展知识竞赛、写字竞赛、讲故事比赛等等。有的学生不仅课内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课外知识也很丰富,在知识竞赛中能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对于课外知识贫乏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的兴致很高。学生主动到图书馆借来课外书进行阅读,扩大了阅读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如,在班中开展写字比赛,表扬写得好的同学,鼓励有进步的同学,辅导后进生,激励每个学生把字写好。
总之,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