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蔬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更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对蔬菜生产高度重视,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本文根据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实现我市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提供借鉴。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济宁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济宁市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都有较快发展。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196400hm2,总产量7590000t,总产值达166.6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2900hm2,蔬菜产业逐步成长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区域主导优势没有充分显现;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规模小、档次低,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蔬菜种子依靠进口。
2 发展重点
2.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
2.2 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
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金乡大蒜、嘉祥紫皮大蒜、嘉祥细毛长山药、鱼台白莲藕、金乡白梨瓜、喻屯甜瓜、曲阜大白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
2.3 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
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
2.4 突出科技进步
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3 政策措施
3.1 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1.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
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
3.1.2 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
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
3.1.3 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
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2.1 推进科技创新
重点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3.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3.2.3 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3.2.4 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承担国家级、省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市、县(市、区)还要有重点的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
3.2.5 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
完善市级检测机构,建立检测制度,牵头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承担辖区内抽检任务;抓好区域性检测点建设,在蔬菜生产主产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检测点,承担蔬菜产地检测任务。
3.2.6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 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
4.2 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發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 基地 农户”、“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4.3 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加工龙头企业、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济宁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济宁市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都有较快发展。2012年蔬菜播种面积196400hm2,总产量7590000t,总产值达166.6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2900hm2,蔬菜产业逐步成长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区域主导优势没有充分显现;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规模小、档次低,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蔬菜种子依靠进口。
2 发展重点
2.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
2.2 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
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金乡大蒜、嘉祥紫皮大蒜、嘉祥细毛长山药、鱼台白莲藕、金乡白梨瓜、喻屯甜瓜、曲阜大白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
2.3 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
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
2.4 突出科技进步
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3 政策措施
3.1 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1.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
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
3.1.2 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
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
3.1.3 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
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2.1 推进科技创新
重点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3.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3.2.3 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3.2.4 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承担国家级、省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市、县(市、区)还要有重点的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
3.2.5 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
完善市级检测机构,建立检测制度,牵头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承担辖区内抽检任务;抓好区域性检测点建设,在蔬菜生产主产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检测点,承担蔬菜产地检测任务。
3.2.6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 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
4.2 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發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 基地 农户”、“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4.3 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加工龙头企业、设施蔬菜标准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