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英美自然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走近自然、探索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谓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日常,其中名人名作不胜枚举。在17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得以自成一派,如梭罗的《瓦尔登湖》、爱默生的《论自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对于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英美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其中的自然文学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英美文学研究领域颇为活跃的课题。由程虹著的《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一书,不仅集中对美国及英国自然文学的名家名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同时也在借鉴国外自然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山水、田园作品加以对比赏析,视野开阔、思路新颖,无疑是将我国尚处于译介阶段的自然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英美自然文学散论”,顾名思义,作者摒弃了通常文论所固有的刻板风格,采用一种更为随意的语言形式阐述一些轻松的话题。这一点从该书四个章节的标题——“ 思想与自然”“ 心灵与土地”“ 文化与田园”“跨越时空”也可见一斑,字里行间散发着浓烈的诗情画意。作者首先在序章《自然与心灵的交融:漫谈自然文学》里明确了自然文学的主要思想内容:思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展示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同时点明自然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进而想通过感受与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来体味理想中生命初始时的美好状态。在《思想与自然》一章中,作者通过对19 世纪美国几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析,进一步阐明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源自作家摆脱精神上的桎梏追求心灵和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
  全书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深入解析与独特品评,全面展现了英美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創作特点,并引导读者跟随那些引人入胜的自然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心灵与土地”,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田园”。在最后一章《跨越时空》中,作者更是独辟蹊径地沿着空间和时间两条轴线对英美自然文学流派进行了解读。在《跨越时空的沟通: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中,作者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在两种不同的文学和文化之间建立起精神联系——“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跨越千年的中西方文人对山水草木所寄托的竟是同样的情思。这一比较文学的视角无疑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也为自然文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可知,《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一书集学术文集的深刻思想与散文随笔的优美笔调于一体,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于读者全面提升文学素养大有裨益,值得反复研读。
其他文献
[教学要求]    1.探究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2.了解云雾的特点,感受云雾的景色美。  3.反复吟诵,进入角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范读(激发情兴)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清代一位学者对庐山云雾赞叹道——(师生其诵)“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教师作示范读)  [评:吟
设计理念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也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的天地,是孩子的乐园,他们在这里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    教学目标  1.感知金秋,了
余映潮老师是语文教坛上的一代名师,他的“板块式教学”因其实际操作性上的显见优势,被不少一线教师大力推崇,评课专家亦对之多有赞扬。本文根据观摩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的观课体会,对课堂上“板块式教学”的呈现效果加以分析,并思考这一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具体操作中可能潜藏的问题。这一尝试并非要否定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技艺,或者否认“板块式教学”这一经验结晶的长处和价值,而是觉得无论是余映潮老师本人或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更快,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通过实践,我发现较好的办法是在游戏中识字,让学生进入“快乐园”。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把识字教学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寓教于乐,可以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识字效率也高。我还将竞争与游戏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
时常听到有老师感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些许尴尬。可不是吗,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翻新,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但静心审视,可以发现语文课堂有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会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使人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又失去了它的本真。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
书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  作者:陆俭明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301304983  定价:59元  我国的语言学发展至今已趋向成熟,学者已将研究的重点趋于分解化、具体化。由于语言的掌握离不开对语法的学习,通过深入领悟语法能够使语言学习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因此,语法学研究一直处于当前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其始终避免流于纯理论的枯燥探讨
让习作与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整合,撰写示数之文,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彰显习作和数学能力发展魅力,给习作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的一举多得,我们有如下一些教学实践的体验感受和习作数学整合教学的粗浅认识,仅供同行参考。    一、教学实践    1 引出生活中数学话题  生活事件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表现在学生的自我与家庭生活、班级与学校生活、社区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每一次习作选择关切学生生活的数学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应侧重于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体现在对这个世界的“阅读”中。当孩子们充分地调动五官,学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心去感受,再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将所见、所闻与感受描述下来,童眼看世界,
义务教育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近两年了,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想和一线教师谈一点体会。  这套教材的确有些新意,但总体看与以往教材并无本质区别,也不应该有本质区别。笔者认为,语文教材成熟之后,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如果摇摆过大,那就说明它还不成熟。成熟之后的任务是完善,是提高。目前这套教材是以前几套教材为基础的,集众家智慧,切合时代发展,稳中有进。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把握住它的“新”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品。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那么,其教学的“路径”到底何在?从名师的经典课堂中,似乎不难寻觅到内中“拾级而上”的“三重门”。    一、初读:解诗意而知其蕴—— 一枝花开满庭芳    从“通读课文”到“读通课文”,这即使是对现代文教学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由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