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建需要有良心企業的出現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舊區重建發展到都市更新,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進展如同老牛拖車,社會上也一直看不到有任何眉目,為此社會上湧現大量批評之聲。自8月賀一誠競選期間多次提到推動都市更新的決心,再度讓都市更新成為本澳社會熱話。9月18日,都市更新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表示,未來舊區重建,業主需要負擔建築費用,他稱:“(業主)應該係好樂意,一間舊嘅屋,到時畀返一間新嘅你,有電梯嘅(屋)。”同時强調重建區內的密度不會增加,重建後戶數並不會改變,“假如有1,000伙,重建後都係會有1,000伙。”但他並未有說明業主將會為此支付大約多少錢,也未說明大約的建築費用。
   其實只要是明眼人,一眼就可看穿都更公司主導的重建政策有爭議之處,舊區重建是隨著城市老化而必須去做的治理城市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實中,不論業主還是城中居民都在期盼中等待一年又一年,因為城中舊樓年久失修,因為舊樓要行樓梯,因為舊區水浸隱患多,很多舊區居民以長者為多,都在等待有日可搬去更想的居所,改善居住環境。然而,偏偏我們的政府部門對推動重建動作慢三拍,十多年過去,由第一屆特區政府提出的舊區重建仍神龍不見首尾,由政府推動的重建樓是一座都不曾有見,反而伴隨著出現重大影響因素越來越越多,包括樓宇建築成本大增,樓宇日益殘舊,年輕人逃離舊區,進而令舊區重建的必要性、迫切性日益增大。而且,就以上都市更新公司主席提出:一間換一間的說法,看似頗有誘因,然而,這只是單一角度的想法而已,而關鍵要看日後將重建問題透過公開諮詢,聽聽更多市民尤其是持份者的聲音,方可真實了解到他們是否接受重建,是否有能力負擔百多萬元、數百萬元的建築費?以及是否接受都更公司合作的承建商?等等。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根本上舊區重建只會繼續停滯不前。
   首先,不論是被迫重建者還是自願重建者,必須確切了解重建所要支付的建樓成本是否可負擔得起,畢竟舊樓屬於私產,都更公司如何吸引到業主自願加入重建已有難度,主席拋出的一間換一間的說法頗有誘因,無耐中間頗有誤導之嫌,要知道,所謂等待重建的舊樓,少則三十年,多則六十、七十年皆有,這些上了年紀的樓宇的主人多數年邁,行動不便,加上沒有收入,要他們節衣縮食,拿出數百萬元的重建費難度很大,就算政府推出一個抵押物業借貸出來,有多少長者會冒著將層新樓押比了銀行的風險博一博呢?加上百分百的重建比例,難度大到難以想像,可能令都更公司推動一座舊樓的重建工作都展開不了,原因就在於業主看不到利益之所在。
   另一方面,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按都更公司主席所指重建區內的密度不會增加,重建後戶數並不會改變的思路,很明顯,住戶不變意味著不允許建築物加高,看似是為了逹到該舊區人口密度不再增加的目標,但其實用心思考一下,除了迎合了某些人的樂見不增加人口的思維,還有誰是該政策背後的受益者,答案很簡單,當重建單位增加,市埸房屋供應就升,供應大了,同時需求又少了,自然對樓市的衝擊是最大也最快,那麼,哪些人會不希望樓市下跌呢?他們這一班人會希望重建單位增加嗎?都更公司會不知道嗎?當然不會。
   再說,我們不要忘了本地承建商所建的公屋質量問題層出不窮的事實。未來,都更公司如何推動舊區重建?如何令舊區重建成功推行?除了要解決業主的參與意願,還要解決承建商能否建合格的質量房子問題。前者,要施以誘因,令到舊樓居民看到重建有百利無一害,而願意拿錢出來重建,而另一方面,要確保合作的承建商要有良心地重建樓宇,不抱持商人賺到盡的本色。否則,一旦社會上形成了一個逢公屋必質量差, 連重建都是豆腐渣的輿情,到時,恐怕不只是都更公司的口碑問題,政府也難逃管治不力責任。當然,這個責任,不一定能期望以官員問責的形式得到落實,因為期望政府落實官員問責本已是水中月、鏡中緣, 又何必去强求一些不可能的事實?但是,政府管治威信、企業社會誠信一旦失去,在市民的心中,所積累的失望只會越來越大,不只是本地承建商落得個臭名聲,還連累都更公司一班管理層,也即是坊間所一直質疑的商人管理都更的聲音只會繼續爆錶,這種駡名,不會無名消失。
   鑑於無商不奸,唯利是圖的本性,我認為,按照現時都更公司主席所抛出的一間舊換一間新的願景,聽起來讓人垂涎,然而,業主也要做足功課,了解到本地很多承建商人的猫腻,不要輕易被某些美好的願景所蒙蔽,而看不到可能潜在的質量問題、重建費用問題,除非都更公司能够將本澳舊樓重建工程判予真正有良心的企業家建築商人,或社會企業去做。這非不可能的事,香港已有由社會各界包括地產商人所組成的社會企業“要有光”,為解決香港弱勢的居屋難出力,在澳門,現在沒有這類的社企,但有心人去推動,未來總會有的一天,至於如何去推動本澳建築界去辦良心企業,相信,身為地產商人如雲的都更公司主要領導會知道如何去做,只要有心,就不會不可能。
   (澳門/吳忠恩)
其他文献
回歸碩果,穩定繁榮   回歸祖國20年來,我們看到澳門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特別是與祖國內地的聯繫更加緊密,澳門越來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回歸前,我從加拿大求學返回澳門,看到當時澳門整體的治安狀況令市民不安,經濟發展相對低迷,整個社會處於一種迷茫不安的氛圍之中,全澳市民幾乎都是熱切期盼著能夠早日回歸祖國,幫助澳門安定人心,穩定發展。幾年後,當我完成碩士學
期刊
2月21日,體育委員會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會議室舉行全體會議,會議由社會文化司司長、體育委員會主席譚俊榮主持,討論了多項議題。   會上,譚俊榮指出,國家剛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在共建人文灣區方面,也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推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未來,澳門體育界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共同推動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體育發展。  
期刊
沐風瀝雨70載,啟航新征途   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這份8分多鐘、800多字、贏得8次雷鳴般掌聲的講話,深情回顧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新征程上再啟航的方向,昭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比光明的前景!講話極大提振全民信心,激發愛國熱情,點燃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奮鬥豪情,凝聚起同心
期刊
在這數碼化時代,應用於文獻檔案整編、數碼化典藏、史料共享等技術愈趨成熟,昔日一些較難保存和借閱的珍貴史料,透過數碼技術得以長久保存。文獻資料庫的構建不但能系統地呈現歷史面貌,更具有時代意義,是文化傳播及傳承的重要載體。澳門基金會籌劃多年的大型文化工程項目“澳門記憶”於今年8月正式推出,以網上互動多媒體資料庫的形式,把專屬澳門的人文記憶永續保存。  各界見證“澳門記憶”啟動   “澳門記憶”文史網啟
期刊
澳門將在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實施“膠袋徵費”,拖沓多年後,澳門終於踏出“污者自付”、“以法限塑”的第一步,儘管較香港起步遲十年,但遲到總好過沒到!筆者期望趁著這契機,澳門能進一步加快限塑減廢部伐,更重要是儘快落實回收廢膠的在地資源化工作,令澳門成為真正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   根據統計,二零一七年的塑膠廢棄量為11 萬7,461 噸(佔城市固體廢物量的23%),即平均每日的塑膠廢棄量為32
期刊
社會企業在澳門,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然而,對很多市民而言,卻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甚至許多人對什麼是社會企業充滿疑問。特區政府在2009年施政報告提倡發展社會企業,2011年開始透過資金支持鼓勵民間開辦社會企業以來,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團體投入開辦社會企業,有政府公共資金資助的,有社會服務團體自資開辦的,也有商業機構和社會團體合辦的,那麼,今天,澳門的社會企業發展得如何了呢?他們是如何在商業競爭市場
期刊
繼中國兩大首富,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先後突然地宣佈退出公司管理層,退休缷任之後,中國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也於近日卸任聯想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職,同時不再擔任董事,也“缷任”了。   不但如此,中國共產黨杭州市委辦公廳向轄下各區發佈通知,準備派駐百名“政府事務代表”進入阿里巴巴集團、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等重點企業。此外,河南、廣東及貴州等地,也傳聞將派出政府官員進駐當地企業。  
期刊
社企目的是實現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孰輕孰重?   澳門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女士:澳門目前社會企業不多,大多都是在政府推出社會企業資助計劃,以一筆種子基金扶助非牟利社會團體創辦的社會企業,目的是解決某一特殊群體的就業問題、貧窮問題,發展也面對種種困難,規模也很有限,員工則主要是弱勢群體如殘疾或智障人士,可選擇的行業限於清潔、洗衣、產品制作及零售等。然而,在香港,社企發展得很蓬勃,而且涉及行業早
期刊
九澳新監獄2010年8月動工興建,按照規劃,原定於2014年底全部落成。至今工程起足將近十年,然而,四期工程才勉強完成兩期。剩餘的兩期工程,又究竟什麼時候完成,有關部門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答案,由頭到尾一筆糊塗賬。因為工程延期,除了時間成本損失外,多年來又帶來工程預算不斷追加,公帑安全得不到保障,社會既擔憂,又無奈,對當局的公共工程監管能力產生強烈質疑。   新監獄工程延期費用超支,至於原因,社會眾說
期刊
眾所周知,澳門作為旅遊城市,人多地少,有限的公共空間使用權爭議從來不陌生,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如何優化現有公共空間?如何開拓更多的公共空間?   辜文逹諮詢委員認為,一個旅遊城市的發展,必然產生遊客和當地居民的矛盾。社區服務對象是居民和遊客,應針對居民的角度出發,包括生活空間、作息條件等的满意度,居民對遊客的接受程度,全盤考慮,不可傾斜向一方。以關前街為例,現時設行人專區特色市集,帶動人流去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