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式话题作文的写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式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总话题中有“子话题”,如“慢与善”中的“慢”和“善”就是两个子话题。写作立意时一定要兼顾话题中的子话题,哪一项都不能丢失。
  首先,在思维上要搞清关系式话题中子话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关系式话题中的子话题不能单独去思考,而应该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上去审题立意。
  就“慢和善”而言,其关系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矛盾的反比关系:“慢”了就不“善”,想“善”就不能“慢”;二是和谐的正比关系:“慢”孕育着“善”,“善”缘起于“慢”。这两种立意都紧扣了“慢与善”的关系,所以对话题是兼顾到位的。这两种立意都是对的。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它们都可以动笔成文。然而,在追求快节奏的今天,“慢和善”矛盾关系的立意是人们认识的主流,已被大多数接受,所以没有必要再大写特写。此文立意的最佳角度应是“和谐关系”的立意为好,即“‘慢’孕育着‘善’,‘善’缘起于‘慢’”。
  再如以“认识环境与改变环境”为话题作文,也许初看不那么容易,但如果能紧扣二者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那就好立意行文了。总体上讲,“认识环境是改变环境的前提,改变环境必须先认识环境”,把握了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有很多内容可写了。
  可写“无所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了如指掌,深知问题的症结在何处,但从来不去改变它,这种了解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如学生埋怨班上纪律如何差,但就是没有努力从我做起改变它,这是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表现。
  可写“忍耐能干”。有一差生,谁都不愿和他坐在一起,一同学在老师的安排下和他成了同位。这位同学开始尽量忍受干扰,并仔细观察分析,在完全掌握了差生的情况后,他对症下药,一步一步地改变了差生,使之变成了黄金搭档,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
  可写“盲目蛮干”。某人新到某县,雄心勃勃,要改变这里的现状,但因不了解本县的实情,结果既没有政绩,又笑话百出,甚至还给群众带来了灾难。
  可写“实干有为”。某人来到某贫困县,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详细地掌握了本县的劣势和潜能,制订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最终使这个县焕然一新。
  从表面上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无关系和有关系。但从哲学上讲,事物都是普遍相联系的,“无关系”只是表面的,本质上是有关联的,因此,“有关系”才是普遍的。而“有关系”又可分为三种关系:正比关系,反比关系,互补关系。关系式话题中的子话题之间的关系主要就表现在“有关系”的三种关系:正比关系,反比关系,互补关系。
  “人文素养与发展”(04年浙江卷)是正比关系:人文素养越高,其发展就越好;人文素养越差,其发展就越差。要想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个人积习与社会公德”是反比关系。“个人积习”越重,“社会公德”越差。个人积习严重影响着社会公德。当然,从另一角度讲,社会公德也能对个人积习起到转化作用,良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能促使个人消除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就“享受快餐文化和走进经典”的话题而言,如果把两个子话题看成是正比关系,那意思就是“越享受快餐文化就越能走进经典”或“不能享受快餐文化就不能走进经典”,这显然是不合事理的。如果把两个子话题看成是反比关系,那意思就是“享受了快餐文化就不能走进经典”或“不享受快餐文化就能走进经典”,这显然也是不合事理的。诸如“放弃快餐文化,走进经典文化”、“远离快餐文化”等说法就是学生把二者看成反比的结果。其实,对人而言,“享受快餐文化和走进经典”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享受快餐文化可以使人轻松快乐,走进经典可以让人变得深厚深沉。既能享受快餐文化,又能走进经典的人才能既轻松快乐,又深厚深沉。不能走进经典,人就会流于肤浅甚至轻浮;不能享受快餐文化,人就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由此可见,“享受快餐文化和走进经典”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
  当然,还有更为复杂一些的关系。 如“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04重庆卷)。“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常常是不一致的,有时是矛盾的,有时候是相同的。因此,立意可以是“‘他人期望’可以影响‘自我认识’”,也可以是“‘自我认识’不能被‘他人期望’左右”。
  由上可见,理清子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立意行文辩明了方向。因为,子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话题的内涵也就理解了。
  其次,在表述上要对子话题有明显的兼顾,也就是在文章立意的统领下,要对子话题分别组句,不能把任何一个子话题弃而不顾。如胡绳的《想和做》中,“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两句对子话题“想”和“做”双向兼顾,可谓是关系话题的经典表述。再如对“生存与精神”这一关系式话题,可以写出“生存离不开精神的主导,精神是生存的支柱,同时也需要生存来体现”的句子来统领话题,使子话题不被丢失。有了这样的句子,自然会使全文的内容对子话题双向兼顾;或者说文中对子话题双向兼顾的内容会自然而然引出这样的句子。如此,文章就能紧扣话题了。
  总之,抓住话题,搞清子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表述的时候,紧紧抓住子话题组织语言,二者兼顾,就不会顾此失彼,不会把关系式话题写成单向话题了。
  
  杨锦全,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其他文献
听了一节由来自武汉的特级教师讲的观摩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生动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辩,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像是给在座的听课教师注入了兴奋剂,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好课。但留下来的疑问是:课堂放开了,是否就可以让学生信马由缰,不加控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形象的思想灵魂能否明晰地而不是模糊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语言是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装载我们的思想的车辆”。  成功作品的成功典型,其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了的,它一定是“这个”人物的思想的特定外壳,特定“车辆”。这个特定的车辆,驰骋于作品的天地、驰骋于文艺的花苑,决不会跟任何其他的“车辆”撞车。 
郎木寺  此刻,只要回想  就有一座金莲花般的寺院  与它脚下绵延起伏、浩大无垠的草地  浮现在心上  宏大、雄浑、雨丝般的梵唱  也会随即响起  金顶上空的云团,仿佛黄龙的积雪飞驰而来  正在寻求一条与焦渴的唇舌间的直航道路  它们投下飞天的影子  其中一片裙裾曾拂过我含泪的心  百米开外,白龙江滔滔流淌  不远处,若尔盖花湖涟漪不息、新爱般荡漾  缤纷的花草与天边的彩虹,是两封相互倾诉的情书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现存世的词作中,有不少词篇之所以能够传颂不衰,除了词人在其中表现的情感真切、深刻,感人至深外,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创新,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词作增色不少。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含义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由于是借物象来表达特定内容,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无言也动人”的艺术效果。  “林花谢了春红,
塞罕坝  蒙汉合璧的名字  塞罕坝,美丽的高岭  这片至纯、至真的丰厚土地  那么亲近、那么坚毅  我虔诚地走向你  走向河的源头、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一排排松树、白桦  一座座高山、新居  一条条道路通往天空  回眸的一瞬,早已刻骨铭心  火焰  火焰站在塞罕塔  高高的塔顶上  那云中的树和树中的云  树与云一起开花,明媚而开阔  这朵花漂移,那朵花漂移  千万朵花一起漂移  把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在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语言材料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通过别具风格的朗读展示出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它对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呢?    一、创设自由练习的氛围    有了充分酝酿的基础,学生基本上对语言材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语文教学对儿童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既“教书”,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渗透,达到“育人”目的,使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儿童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此时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从学生一进校门到小学毕业,每天都要进行的语文课内容纷呈。其中很多教学目标都与德育目标相符。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
【摘要】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大不相同,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果,进而影响了他们其他课程的学习.本文在大量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地域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高等数学学习效果大不相同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给出在教学中的对应措施,给出了改进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地域差异;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及范围在不断扩大.
编者的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而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内容之一的综合阅读教学自然为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在教研中探究、在课堂上运用,并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牟亚鸣的文章则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综合阅读的“要我读——我要读——我爱读——我能读——我会读——我会用”这五个层面强调学生阅读的主动、兴趣、方法、愉悦、应用,目标层层推进,方法具体实用,值得推荐一读。    语文综合阅读
汤姆(Tom)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小伙,  通过学校的交换项目来到中国。  这个项目的目的之一是体验文化差异,  一些中国学生成为美国学生的舍友或同班同学。  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和美国学生近距离接触,  还可免学费、免住宿费。  汤姆的舍友是中国小伙杰瑞(Jerry)。  刚开始,两人相处融洽,但很快出现了不和谐。  一天,汤姆买了啤酒请杰瑞,  他决定开诚布公地与杰瑞谈一谈。  改名是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