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过程中眼震特点及其疗效分析

来源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行Epley复位过程中不同位置出现的眼震形式,比较其首次复位效果,进一步总结分析可能引起复位失败的原因及不同眼震形式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P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复位过程中仅出现正向眼震者设为A组,69例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眼震者设为B组,27例复位过程中出现反向眼震者设为C组.通过G-Force眩晕诊疗仪确诊并模拟Epley法复位,比较复位过程中眼震形式及首次复位效果.结果:A组首次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B组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BPPV复位过程出现的眼震形式对首次复位效果的评估及成功复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PC-BPPV复位过程出现反向眼震,预示复位效果较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头颈恶性肿瘤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4年2月-2020年2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89例头颈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生VTE的16例患者为观察组,从未发生VTE的873例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头颈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89例,发生VET者16例,VTE在头颈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0%.②单因素分析发现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发生VTE与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C)对≥1 cm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7例≥1 cm行US-FNAC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及BRAFV600E基因检测,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者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判定标准,未手术者结合二维超声检查、临床特征、随访结果及BRAFV600E判定,比较HT(+)组与HT(-)组US-FNAC诊断效能,分析影响诊断效能的因素.结果:1027例结节中,无法诊断或标本不满意7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7年—2020年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00例资料,分析其患者年龄、性别和科室分布、用药方式、药物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及其发生的特点.结果: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老年患者例数最多(62例,占31.00%),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56.00%vs 44.00%),上报人群中护士比例高于其他职业(84例,占42.0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116例,占58.00%),药品种类以喹诺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与冷热试验各参数在常见周围性眩晕疾病及健康人群中的相互关系及差异性,评估其在周围性眩晕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受试者(17例健康受试者、68例眩晕患者)进行分析.询问病史,并进行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后,再行冷热试验和vHIT检查.将vHIT参数中前庭眼反射(VOR)增益、增益不对称比(GA)与冷热试验中同侧慢相速度之和(SPVs)、半规管轻瘫值(UW)分别进行比较.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vHIT的VOR增益值,评估两种检查方法在周围性眩晕中的临
目的:评估SLC26A4基因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和/或Mondini畸形(MD)患儿中的突变频率,为临床耳聋的分子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对74例患儿行颞骨薄层CT检查,并进行二代测序,分析SLC26A4基因编码的外显子.结果:共发现EVAS合并MD(E+M)37例,单独EVAS(E) 28例,单独MD(M)9例.74例患儿中66例(89.2%)发现突变,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64例(86.5%),单等位基因突变2例(2.7%).不同组的SLC26A4突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组突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酯50 mg/d和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VM患者的眩晕强度视觉模拟量表、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记录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以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与分析激素补充治疗(MHT)在围绝经期女性慢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选取100例围绝经期慢性耳鸣患者,根据Kupperman评分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再根据患者自身意愿是否进行MHT而进一步划分为MHT组和无MHT组.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5-羟色胺水平检测、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并进行比较和疗效评价.结果:在中重度围绝经期耳鸣患者中,MHT组的5-羟色胺水平、THI评分和PSQI在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
目的:探讨高频通气手术系统在咽喉气管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Ⅰ~Ⅱ级,且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咽喉气管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高频喷射通气(HFJV)组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组各30例.HFJV组借助高频喷射呼吸机行HFJV,IPPV组通过小口径气管导管接麻醉机行IPPV.在麻醉前(T0)、支撑喉镜放置成功后(T1)、通气5 min后(T2)及支撑喉镜取出5 min后(T3)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0、T2和T3各时间点测量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记录平均气道压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与BPPV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减少BPPV的危险因素暴露、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将112例BPPV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年龄、性别、发作症状和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尿酸、高血脂、骨质疏松、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梅尼埃病、化脓性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聋、颅脑外伤、耳鼻/颌面部手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共16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回归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下对声带白斑性质的风险预测及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声带白斑患者电子喉镜下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分型、是否累及前连合与组织病理级别的关系,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癌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63例患者中,单侧病变者96例(58.9%),双侧病变者67例(41.1%);病变范围未超过一侧声带全长1/2共135例(82.8%),超过一侧声带全长1/2共28例(17.1%);病变未累及前连合121例(74.2%),累及前连合42例(25.8%).电子喉镜下声带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