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方式,将鉴赏、评析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人——学生,是促使学生以自己独特视角品读文本,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有效途径。为了避免批注的苍白无力,教师应将批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批注在美文精彩处、疑惑处、留白处、插图联想处,获得对文本的深思与感悟。
[关键词]批注;语文;阅读教学;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而,细细品味时下一些追求个性化光环的课堂,会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学生探究潜能无法释放,个性得不到彰显。如何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呢?教师可以将“批注”这种读书方法与语文阅读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批注在美文精彩处,彰显沉潜的个性形象
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作者情意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现点,对突出人物的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默读,并用横线画出能表现林冲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活动的词语,在文字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林冲不像洪教头那样,乃一介武夫,只知傻用蛮力。“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说明林冲看得准,而“看得准”是为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达到“打得狠”的目的。
生:“抡”“扫”,就这么两个动作,但因为“打得狠”,所以轻松取胜。由此可见,林冲是个智勇双全的大丈夫、真英雄。
自由灵活的批注使阅读变得精彩纷呈,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平实的词语因而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自然更加真切。
二、批注在美文疑惑处,追寻文本的快乐苦旅
在课堂上有了疑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含义深远,或表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最后一句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一个学生预习课文时,在批注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位学生的批注入手,通过宋庆龄的图片和生平事迹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在释疑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批注在美文留白处,丰盈干涩的精神家园
用心阅读语文课本,会发现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天鹅用自己的身子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此时老天鹅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可以利用这处留白,让学生想象老天鹅的内心世界,写出它的心里话。
生:虽然用身体去扑打石头似的冰面,身体有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一个人的痛却能挽救我的伙伴,我心甘情愿。
生:坚持就是胜利,尽管冰面上有我斑斑的血迹,但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学生在填补课文留白的过程中,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知老天鹅是如此可敬、可赞,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才会真正地受到感染和震动。
四、批注在插图联想处,追寻潜伏的文化细节
在阅读中,除了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表象外,还要对文中的插图展开联想,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文本表达的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在灯下发愤写《史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批注。
生:司马迁像一尊雕塑,端坐在案前。由于成年累月、争分夺秒地伏案写作,他面色煞白,身体虚弱,但仍然笔耕不辍。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不时有冷气向他袭来,他不由自主地颤抖了几下,但他没有停下来,而是揉了揉快要睁不开的眼睛,支撑着麻木酸痛的腰背,继续写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一幅插图来阅读批注,还原、再现文章中的有关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表述时自然能融会贯通,感中有悟,实现与文本更加灵动深刻的对话,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
批注这种开放式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自己探讨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文本的深思和感悟,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体验。
责任编辑 王芸
[关键词]批注;语文;阅读教学;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而,细细品味时下一些追求个性化光环的课堂,会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学生探究潜能无法释放,个性得不到彰显。如何使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呢?教师可以将“批注”这种读书方法与语文阅读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批注在美文精彩处,彰显沉潜的个性形象
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作者情意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现点,对突出人物的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默读,并用横线画出能表现林冲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活动的词语,在文字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林冲不像洪教头那样,乃一介武夫,只知傻用蛮力。“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说明林冲看得准,而“看得准”是为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达到“打得狠”的目的。
生:“抡”“扫”,就这么两个动作,但因为“打得狠”,所以轻松取胜。由此可见,林冲是个智勇双全的大丈夫、真英雄。
自由灵活的批注使阅读变得精彩纷呈,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平实的词语因而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自然更加真切。
二、批注在美文疑惑处,追寻文本的快乐苦旅
在课堂上有了疑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含义深远,或表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最后一句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一个学生预习课文时,在批注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位学生的批注入手,通过宋庆龄的图片和生平事迹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在释疑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批注在美文留白处,丰盈干涩的精神家园
用心阅读语文课本,会发现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天鹅用自己的身子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此时老天鹅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可以利用这处留白,让学生想象老天鹅的内心世界,写出它的心里话。
生:虽然用身体去扑打石头似的冰面,身体有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一个人的痛却能挽救我的伙伴,我心甘情愿。
生:坚持就是胜利,尽管冰面上有我斑斑的血迹,但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学生在填补课文留白的过程中,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知老天鹅是如此可敬、可赞,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才会真正地受到感染和震动。
四、批注在插图联想处,追寻潜伏的文化细节
在阅读中,除了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表象外,还要对文中的插图展开联想,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文本表达的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在灯下发愤写《史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批注。
生:司马迁像一尊雕塑,端坐在案前。由于成年累月、争分夺秒地伏案写作,他面色煞白,身体虚弱,但仍然笔耕不辍。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不时有冷气向他袭来,他不由自主地颤抖了几下,但他没有停下来,而是揉了揉快要睁不开的眼睛,支撑着麻木酸痛的腰背,继续写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一幅插图来阅读批注,还原、再现文章中的有关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表述时自然能融会贯通,感中有悟,实现与文本更加灵动深刻的对话,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
批注这种开放式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自己探讨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文本的深思和感悟,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体验。
责任编辑 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