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再回避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一九九二年第七期《风雨故人》一文,提到法斯特在狱中读卢森堡这段话:“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以自由——就算他们的人数很多——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由于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的一切振奋人心的、有益的、净化的作用都同这一本质相联系,如果‘自由’成了特权,这一切就不起作用了。”(这段话引自《卢森堡文选》,和《风》文所引不同)
  《风》文引文删去了中间自“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起至“同这一本质相联系”止这两句。据《读书》编者向《风》文作者高骏千先生了解,这在法斯特原作中原已删去,不是《风》文作者所删。但这无关紧要。这两句话,尤其是前一句“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遭删节已超过半个世纪。外国人这样做了,我们中国人这样做也有十三年。法斯特被人诋为“叛徒”,可是在这段引文上,他却是忠实于斯大林主义的。当然,原因很可能是他也不知这里已经掉了枪花,于是上了当。说我们中国人直到十三年前才开始删这句话,倒不是我们比外国人高明,而是因为我们见到这句话一共才十三年。
  这句话出自卢森堡一九一八年在狱中写的未完成手稿《论俄国革命》。手稿本身的命运就够坎坷的。卢森堡一九一九年初牺牲,手稿下落不明。一九二一年,德国共产党三月起义失败,有的领导人把失败归咎于卢森堡的思想。卢森堡的密友、也是德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列维,为澄清混乱,把手稿的不完全的抄本印成小册子出版。一九二八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在柏林发现了手稿原件。从此才有完整的版本。西方有关学科的学者一直很重视这部手稿,研究论著颇丰。
  由于斯大林对卢森堡思想的否定,这部手稿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了“禁书”。直至一九七○年,当时的民主德国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卢森堡全集》时,才第一次收入《论俄国革命》。据主编者之一安·拉西察回忆,能收入这部手稿也是经过一番争取的。
  在我国,《论俄国革命》一九八一年才由殷叙彝首次译出,发表在当时尚是内部刊物的《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上。不久,李宗禹撰文介绍这部手稿。由于要发表在公开刊物上,“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句话便碰到了要不要删去的难题。编者最后忍疼将其删去。从此,在引用这段话时,中间的这句不让它出现竟成了定例。有些研究生又偏要选卢森堡思想去写他或她的毕业论文,无法避这句话时,多半论证说,这句话不见于正文,是卢森堡写在稿纸边上的,看来是卢森堡未经推敲的一时偶感,不能代表她的思想等等。
  读罢《风》文,勾起我又去想这句话怎么会成了洪水猛兽,那么可怕。想来想去,觉得这些年来,人们已经聪明多了,应当不必再避这句话。
  《论俄国革命》是在热烈欢迎和支持十月革命的同时,对布尔什维克的一些政治措施表示不同意以及担心。总的说来,这种态度符合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卢森堡是运用辩证法的大师。“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是一个哲学命题。试想,如果说自由是相同思想者的自由,是不是有点荒唐,或者根本就是说了一句废话。
  不必害怕有人借这句话来要求无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常识告诉人们,人人都无限制地去自由,也即人人都没有了自由。
  卢森堡从不简单地把这句话运用于政治实践。她在世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代表大会,常常争论得异常激烈。卢森堡主张党员有批评自由,但是她也不同意无休止地争论。她认为,经过充分自由争论,党有权根据多数形成决议,因为政党是一个进行政治斗争的党,不是一个讨论俱乐部。可是在形成决议之前,必需给不同见解以自由。
  《论俄国革命》这部手稿经几十年的杀伐,愈见其非凡的预见性。苏东巨变后,各国学者尤其是身经巨变的学者越发感到这部手稿的宝贵。一九九一年在东京召开卢森堡思想讨论会。前面提到的原民主德国学者安·拉西察在发言中,坦率地承认她过去著作中,有些提法对卢森堡不够公正。她说:“沉痛的教训使我不得不作自我批评。”在会下,她又对笔者讲,卢森堡的敏锐与智慧,还有勇气实在惊人,如果早日重视她的警告,也许会别有天地。
  还有几句题外话。《风》文说“法斯特在狱中那本书上,看到卢森堡以斯巴达克思命名德国社会党”,与史实不符。
  史实是,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卢森堡等左派于一九一五年结成被称为国际派的一翼,坚决反对社会民主党。一九一六年国际派改称斯巴达克派,后又成立斯巴达克同盟,即一九一八年底成立的德国共产党的前身。也许法斯特读的那本书已经弄错了。总之,斯巴达克同盟是和社会民主党相对立的组织,不能说卢森堡为社会民主党更名为斯巴达克。
  说《读书》
其他文献
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  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
黑色背景前,柔和的光束下,她短发黑衣,映出饱满柔美的侧脸、长颈、V领。这是60岁的林青霞,依然美丽动人,素净温暖。她就这样出现在《云去云来》的封面上,让人们相信,她依然配得上那个称呼——东方“永远的也是唯一的大美女”。  起初她的美并不是这样,而是琼瑶小说《窗外》中江雁容的模样,“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带着几分忧郁;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可怜生生”。第一次读到这句描写,17岁的林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的,而我的生活该怎样描述和形容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我一直羞于启齿,因为,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那样生活着,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我还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取了一所离家将近三百
2011年12月,媒体纷纷报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很大的歧视,应予以取消,可改称“合同工”或“临时工”。其实,一年来类似呼声不少。2011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长魏旋君在全国两会上提议早日取消“农民工”称呼;2011年7月,广州市长万庆良建议用“新广州人”取代“农民工”。各地也确实开始使用新名字,比如,青岛叫“新市民”,东莞称“新莞人”,河南省中牟县更是快速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文娟如今已是92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多年来,她曾在舞台上扮演过《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春香传》里的春香等等。这些让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在今天的王老看来,虽然“想念”,却并非“久别”。90岁时,她再次登台,和她的爱徒王志萍共同演唱开场新曲《千里共婵娟》。曾有人问王老的养生秘诀是什么,王老笑答:“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在9月22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百岁杨振宁回忆起与邓稼先的一段往事。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两名科学巨匠改写和诠释得格外富有深意。  仿佛是不知不觉间,从未淡出人们视野的杨振宁就到百岁生日了。这位物理大师的传奇每每被放到聚光灯下反复审视。23岁公费留美,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0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75岁受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82岁时和28岁
2月的洛杉矶,雨季刚过,阳光明媚,大街小巷到处鲜花盛开。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一个花季生命竟离奇陨落,给世间留下无穷的感叹和无尽的谜团。  首次单身长途旅行  前一段时间,家住加拿大温哥华的21岁华裔女孩蓝可儿不知为何情绪有些低落。她正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读书,预计2016年毕业。  2013年新年过后,这个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女孩打算到美国去散散心。“她对自己的首次单身长
最近,一批青年学者、作家联合编写成一部弘扬民族正气的电视系列片脚本《中国魂》,作为向建国四十周年的献礼。  在新举办的全国书展上,看过样书的首都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都认为《中国魂》是部文字优美、立意高远的好脚本。据负责出版该书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负责人透露,《中国魂》的订数颇高。  本刊特此选登其中部分内容。  祖国在赶着路。  四十年,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倦意。她在赶着路,有时伴着红色、有时伴着黑
《日本经济的活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昭奎、胡欣欣等同志在日本丰田财团资助下,对日本经济进行反复调查之后写成的,是认真的科学研究的产品。它的可贵之处,主要是总结出来下述两点历史教训。    一    依据日本的经验,扫除封建主义,为现代化清除障碍,是“艰巨的、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过程”。日本明治维新触动了封建主义,但很不彻底,还存在着天皇专权、财阀垄断、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
中国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在这方面,《中国国情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中国国情报告》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具体、综合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比较清晰而且又有立体感的画面。  首先,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确立一种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生产方式及适度消费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传统现代化道路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