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口尺寸对注射成型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 :模具制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了浇口尺寸对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塑料测试标准样条为目标塑件,构建三维型腔及浇注系统模型,并通过Moldflow Plastics Insight平台对塑件的充模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浇口尺寸的增大,充填模腔所需的注射压力会降低,同时熔体中因摩擦及剪切发热导致的局部升温也会有所减弱,锁模力减小注塑机能量损耗更小.此外,浇口尺寸的变化在充填过程的不同阶段影响存在差异,中间阶段的影响较为显著.
其他文献
在规划汽车压合件的外板生产工艺时,需要根据压合件总成的制件数模,设计出压合前的外板展开数模.讨论了外板展开尺寸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应用方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的背景下,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对标工程教育标准,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实践表明,基于成果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符合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对学生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通过分析多嵌件外框的结构特点及要求,对模具结构、工作过程及各系统设计做了详细的阐述.模具首次侧抽芯采用延时结构设计,确保卡扣不被拉断,二次侧抽芯强制脱出卡扣;侧抽芯前端作圆角处理,避免合模时侧抽芯撞坏嵌件;正确的收缩率设计保证了塑件尺寸的精度,一次试模成功,模具量产稳定,塑件质量良好.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全面培养人才的问题,采用“课程融合+时空耦合+过程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以注射模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为导向,构建大项目牵引下的跨越课程、跨越学期的课程融合新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生态,构建多元多维互动的时空耦合教学新关系,以全方位评价为引导,构建课程多元多维的评价新机制.以3个班级为对象开展不同模式下的教学,对试验班级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课程融合+时空耦合+过程结合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更好地完成了综合项目,获得了较好的
四门两盖在白车身上的装配间隙和段差是衡量一个车型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正向开发车型,SE分析不到位、特殊公差分配不精确以及制造公差的累积,会造成门盖装配到白车身上时产生间隙和段差,从而影响到整车DTS的稳步提升.研究了影响精度提升的关键因素,有效快速地提升了 DTS整体合格率,从而提高了整车外观品质和性能,制造出更好的车身.
以某型铁路货车中梁型钢使用板材折弯成形进行了研究,对其使用折弯机弯曲成形进行了工艺分析,利用计算公式核算设备弯曲工艺能力,借助Pro/E软件建立了折弯模设计模型,进行成形过程模拟,并利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具的强度校核.对模具制造后的试验效果进行总结改进,实现了中梁型钢使用板材折弯成形,提高了制件质量.
以某车型的车门外板为例,通过分析车门外板和包边总成的RPS点的特点,阐述了车门外板的RPS点位置依据重力分析结果进行优化的过程,发现优化后的RPS点对尺寸精度和稳定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可减少由重力引起的零件缺陷,有效地降低回弹补偿的难度,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QFN(QuadFlatNo-leadPackage),球栅阵列式封装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都属于表面贴装式封装,拥有高密度、薄型化特点,散热性能良好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电脑CPU、手机芯片、人工智能处理器等中高端芯片封装领域.介绍了适用薄型阵列封装形式的塑封模具,特别是对一种用于薄型阵列QFN、BGA覆膜式封装模具进行了技术探讨.
介绍了小型冲压模具结构及工艺特点,内导柱在小型冲压模具中上、下模的定位及导向,内、外形一致的模具零件加工成形的特点及加工工艺.模具投入生产后,质量稳定,效果好.
通过对薄板盖的分析,阐述了模具浇口设计,并对浇口内切机构进行了详细描述,该模具经实际生产验证,安全可靠,对类似塑件的成型模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