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参与的战略选择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来就没有单纯的产品输出,任何对对方产品的接受都意味着对渗透在其产品里的文化的包容或默认。全球化的经济贸易高潮必然引动文化交流的高潮,中国国家年走出去如同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都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国家年的互动也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让民众参与国家外交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可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对外关系的顺畅发展。”
  
  如何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或把国际上有益的东西吸纳进来,各国的思想家、艺术家、体育选手、公司职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民从某种意义上都成了“世界村民”,从对外交往的角度讲,国民都是推进文化外交的主体。国家年,无疑是中国进行全球国民外交的最好载体。
  
  从心灵互通到经济互融
  
  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到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从悠远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广阔的非洲大陆,耀眼的“中国红”令人目不暇接,以它的热情缤纷、丰富包容,中国年让世界看到一个极具活力和动感的青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刘华芹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时说,许多与中国有关的企业、民间团体,以及各国各地地方政府,都会借中国国家年即将开幕的机会,组织艺术家的展览、表演,中国商品的展卖,有关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主题的讲座等等。
  如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期间,著名香槟酒产商泰单格尔适时推出了他们的第十种收藏版香槟酒。这种国家年也极大地加强了两国经贸和地区合作,中法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46对友好省区和城市。
  在此期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秦皇岛等城市,分别在其对口城市巴黎、马赛、里昂、图卢兹、波尔多和敦刻尔克举办了文化周活动,两国地方省市间通过友好城市的形式开展活动,使“中国文化年”覆盖法国全境。部分项目的展示不仅局限在法国,还向周边国家延伸。如中央芭蕾舞团去意大利和英国演出,中央民族乐团到荷兰举行音乐会,《孔子文化展》赴德国和西班牙展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会长、中国乌干达友好协会会长郭栋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都有诸多误解,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劣质商品泛滥等等,许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年的活动能十分友好地诠释这些问题。
  郭栋认为,中国应重视在非洲举办中国国家年,非洲许多国家文化生活单调,他们偏爱中国的杂技和武术等文化表演,中非经贸前景也十分看好。
  4月12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接受《华人世界》记者专访。刘江永教授认为,以国家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国家年这一特殊的形式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通过集中、大型的文化互动带动各个方面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加强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国家年在人文和社会方面与有关国家加强了相互了解,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歌曲等形式的交流,能够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为国家的经贸往来铺平道路。
  
  百姓影响力体现中国年价值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在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的大多数或较多数公民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中国持消极看法,全世界年轻人(18-29岁)中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所占比例则高达58%。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分。
  


  国家年的互动也让中国了解和互动世界。2006年,“俄罗斯年”规模空前,共举办200多项活动,中方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观众达几亿人,在中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印在两千多年交往史上第一次举办“中印友好年”活动,涉及文化、政治、经贸、科技等领域的50余个项目,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了连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东亚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复了两国中断44年的边境贸易;“意大利年”的数十项活动,向中国公众提供了了解意大利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窗口。
  俄《独立报》评论员布利诺夫表示,只有扩大在俄罗斯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力,中国年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而要想扩大中国年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力,则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有人建议充分发挥广告的功效,如在街头设立广告牌、悬挂横幅等,特别是要重视电视广告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年,参与中国年。国家年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时说,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坦诚对话,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遣队。
  《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从来就没有单纯的产品输出,任何对对方产品的接受都意味着对渗透在其产品里的文化的包容或默认。全球化的经济贸易高潮必然引动文化交流的高潮。经济领域“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无疑将波及文化领域。
  杜平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同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都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在全球化浪潮汹涌之际,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新贡献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这是文化和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从中国乒乓外交到大熊猫外交,中国一直在致力于通过民间交流加强和谐世界的进程,通过国家年形成全民参与全球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成为当今中国步入世界的战略选择。
其他文献
由于对第三系地层的工程性质认识不足,国内经验表明在第三系地层中修建隧道具有很高的风险。结合蒙华铁路中条山隧道勘察设计实践,利用勘探、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等手段获取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