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而自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tong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秋日》是里尔克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此诗作于诗人远离家人求学巴黎期间,师从罗丹的经历使得里尔克向后期“物诗”风格转变,《秋日》作为过渡期的诗作值得一探。孤独情绪贯穿里尔克诗作,《秋日》的孤独又当如何理解?本文将试图分析此诗中超脱孤独的自由和对个体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里尔克;秋日;孤独;自由
  作者简介:李良玉(1992.10-),女,江苏南通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德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里尔克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德语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兼具诗性与神性,里尔克也被人称为二十世纪的诗人神学家。[1]这首诗产生于1902年,里尔克告别妻子来到巴黎,拜在雕塑家罗丹门下,里尔克的诗歌风格向“物诗”转变之前,《秋日》称得上是早期里尔克诗歌的精华,而研究它对于研究里尔克诗歌也有重要的意义。这首吟咏孤独的早期诗歌《秋日》在中国广受欢迎,前后曾被冯至,李魁贤,杨武能,绿原,林克等著名诗人和翻译家翻译。其中冯至所译的版本,称得上影响最大:
  冯至译[2]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1902 巴黎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此诗最后一段尤其令人费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刘禹锡的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恰恰点出了中国文化里“悲秋”这一情感共鸣,人们总是在秋日里感叹时光易逝,万物凋敝,但是如果我们在读里尔克的《秋日》时也带入中国传统文化里“悲秋”这一思想,也许会导致误读,甚至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将里尔克诗中享受孤独的安宁自由误解为不可忍受的孤寂。
  《秋日》这首诗初读时,读者可能会有一种悲伤寂寞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段中的“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在流俗眼光和中国“悲秋”视角中,无家可归孤独徘徊的诗人是可怜的,但在里尔克眼中“孤独”正是一个诗人的养分,只有面对孤独诗人才可以窥视神性,审视内在的秩序。在《定时祈祷文》第八首中,诗人表达了这个意思:“我在世上太孤單但孤单得还不够,好使每小时变得神圣。”
  此诗开头:“主啊!是时候了”表现了诗人正在向神祈求,祈求内在秩序再次回归。里尔克的诗歌多隐含宗教意味,在《圣经·传道书》中:“世间万物皆有定时[……]耕种有时,拔出有时[……]祂使万事各按其时变得美好,又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心里。”(传3:1-1)[3]诗人感受到了神性的召唤,正在祈求秩序的回归,祈求人与神和谐一致的自由状态。里尔克所谓的主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上帝或时空彼岸的超验之物,而是以各种不同的事物显现出来的存在本身。[4]而他祈祷的对象是什么呢?而秋天果实成熟,秋风刮过田野,本是顺应季节产生,为什么诗人要祈求呢?
  在诗歌第二段:“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盛大灿烂的夏日过去,收获的秋日来临,本是四季交替的内在规律,为何诗人在诗句中要使用“迫使”一词呢?在诗人眼中,盛大的夏日已经持续了太久,四季轮换有其定时,诗人此时祈求的正是让被束缚的物恢复本性,恢复自由。这是此诗中的一层自由——物的自由。四季交替,植物春生秋收也是永恒的一种体现。而永恒正是里尔克诗歌的另一大主题。同样的在里尔克的早期诗歌《豹》以及《天鹅》中都可以窥见里尔克对于永恒意象的偏爱,不管是四季更迭还是代表着循环的“圆”都可以称得上是永恒的象征。
  《秋日》最后一段是本诗的重点所在,如何理解诗中的“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里的房屋指的是什么?在里尔克看来,
  他必须放弃世俗意义上的居住,“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而纵观里尔克的一生,这位诗人大半的人生都在颠簸的旅途上。里尔克认为他一直都在寻求永恒的回归之旅上。
  而最容易引起中国人悲秋情感共鸣的这段描写:“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德语原文如下: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诗歌原文中的“Allein”除了表达孤独以外,还意味着独自,只有寂寞地阅读和漫游,脱离世俗状态,诗人才能回到追寻内心永恒秘密的归乡之旅中。而“Wandern”一词在德语中除了漫步以外,还意味着德国的漫游或流浪传统,在古代不管是手工业学徒还是诗人们,漫游经历让他们在途中成熟,这种漫游没有方向,而是在前进中寻求方向。所以最后一段中看似孤独冷清的徘徊之旅,却是诗人渴望脱离世俗,独自面对神,接近神,达到与神性合一的和谐状态。最后一段恰恰塑造出了一个独自行进在求真路上的诗人形象。
  受中国文化先入为主的悲秋思想影响,里尔克孤独求真的平和宁静似乎就掩埋在秋日纷纷的落叶下。当我们突破已有的文化传统所固有的尺度,沿着里尔克诗歌从世俗视域向神性视域前行,我们是否能开启一种新的视域,更进一步地走近里尔克呢?
  注释:
  [1]刘小枫《〈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编者前言》,里尔克、林塞等著,林克译《〈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M]. 上海: 三联书店,1997.
  [2]里尔克《里尔克读本》绿原,冯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圣经》[Z]. 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 2014.
  [4]段从学《秋日的孤独》[J]. 名作欣赏2003(06):17-21.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明威的作品文风简约清新,含蓄,意味深长。《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角度对该小说的译本进行评析,探讨译文是否准确传达原文内容与思想。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作品思想深刻,
摘 要:人们的言语交际状况无疑是十分复杂的,但是都遵循着一些准则。最重要的是合作准则,即在谈话中為了先确定一个参与者都能够接受的方向,删除不适合谈话目的或方向的话语,这要求人们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人们有的时候遵循合作原则,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说话,有的时候却不遵循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就是人们在会话当中的“得体原则”。合作原则与得体原则互相补充,它们分别适合不同的
摘 要:语言学与文学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分析来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风格特点。安妮宝贝作为当代文坛的非主流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高的销售量和持续的销售生命。本文试从词汇角度分析《春宴》——她的一部保有争议的小说,以此来探究该作品在语言学方面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语言学与文学;《春宴》;文学魅力  作者简介:马明珠(1992-),女,汉族,安
摘 要:旅人与瘾者,是诗人亨利·米肖的双重面具,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宽度,又借助迷幻药物探索精神宇宙的浩瀚,历经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探险与奇遇,将从中收获的全部的生命体验内化为极富实验精神的诗歌,以语言为工具不断地逼近人类知觉的极限,将诗歌的边界拓展至无限。  关键词:旅人之诗;迷幻剂;诗歌实验  作者简介:张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2012级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摘 要:本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封宗信的《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该书体系架构上由点及面,层层推进,能够纲举目张,触类旁通,指出该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在语言学流派研究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成果。最后简要指出该书的一些缺憾,并对未来语言学理论研究领域能够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了期待。  关键词:语言学流派;封宗信;梳理;发展  作者简介:罗雨镓(1984-),女,侗族,贵州天柱人,贵州民
摘 要: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莫言热”的浪潮,本文以莫言的文学创作为例,对作家梦与文学创新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希望能够对当代文学创新起到一些帮助。  关键词:作家梦;文学创新;文学创作;莫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引言:  莫言的人生是平凡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在社会上
摘 要:色彩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非常关注和经常运用的一种主题词,在她的短篇小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也是将颜色词汇引入到小说创作中的成功典范。色彩词服务于主题设计,通过描摹人物着装及特定场合的布景,刻画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氛围,在奠定基调、揭示人物性格与内心、烘托小说主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色彩;人性;主题分析  作者简介:刘扬(1994-)男,汉族,河北省邱县人,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作为明朝出色的剧作家,徐渭的艺术造诣不可小觑,从《四声猿》到《南词叙录》再到《歌代啸》,无一不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愤恨和不满。作为文坛奇人,徐渭的《四声猿》表现了他憎恶封建专制政治,提倡男女平等的政治思想,具有极为非凡的进步意义。《四声猿》不仅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赞誉,更有后人直接模仿他,或继承内在
作者简介:丁国铭(1991.1-),男,江苏省淮安市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国画中四君子的含义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题材的总称,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象征。梅,孤高也;兰,孤芳秦静也;竹,曹节高街也;菊傲霜,隐士也。中国赞赏四君子梅兰竹菊
摘 要:l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 晚期的代表作《远大前程》,真实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本文旨在以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文本历史性、混杂性与二元对立来进行解构,欣赏蕴藏其中的艺术价值及文学内涵。  关键词:狄更斯;《远大前程》;文本历史;混杂性;二元对立  作者简介:臧嫦艳(1979-),女,汉,山东金乡人,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