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操作为教学手段,而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任务驱动”以其独有的教学特点,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和接受。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以及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进行简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应用;注意事项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25-01
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如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什么样的教学法能更有效的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无时不显示出它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是如何应用的呢?下面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作一些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核心,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适用于教学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任务。
通过对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创设特定的情景引入教学,教材内容也巧妙的成了教师设计的特定任务。通过任务的呈现,让学生对任务产生疑问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完成的动力,为下一步任务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作互助,实践任务。
在明确了实践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学会什么,这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明确的任务给学生树立了目标,这对整个学习过程都很重要。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或操作要点,此时老师适时引导他们通过同学之间合作互助、查阅现有资料或与老师探讨初步实践任务,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基本的操作完成也不在话下,同时还增加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
3.主动探究,深化任务。
学生们对简单的任务已经能够完成,教师此时的鼓励和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上一环节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启发,同时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任务。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合作,更加深入的、有创意的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深化了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方面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巩固任务,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的环节就是对任务的巩固、检查以及评价,让学生在巩固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成功。评价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师的点评,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在同学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另外,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等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不仅学会了操作方法,从课堂中获得了成功,在成功中也体验了快乐。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创设情景,呈现任务之后,不要急于讲解,给学生讨论、分析和实践任务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和操作要点,这正是给出的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实践任务、找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后,不是老师就万事大吉的时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给予提醒和引导。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引导。在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也不可忽视。总之,“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实践课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计算机操作为教学手段,而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任务驱动”以其独有的教学特点,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和接受。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以及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进行简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应用;注意事项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25-01
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如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什么样的教学法能更有效的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无时不显示出它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是如何应用的呢?下面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作一些探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核心,在信息技术实践课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适用于教学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任务。
通过对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创设特定的情景引入教学,教材内容也巧妙的成了教师设计的特定任务。通过任务的呈现,让学生对任务产生疑问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完成的动力,为下一步任务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作互助,实践任务。
在明确了实践内容和学习目标后,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学会什么,这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明确的任务给学生树立了目标,这对整个学习过程都很重要。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或操作要点,此时老师适时引导他们通过同学之间合作互助、查阅现有资料或与老师探讨初步实践任务,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基本的操作完成也不在话下,同时还增加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信心。
3.主动探究,深化任务。
学生们对简单的任务已经能够完成,教师此时的鼓励和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上一环节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启发,同时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任务。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合作,更加深入的、有创意的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深化了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方面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巩固任务,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的环节就是对任务的巩固、检查以及评价,让学生在巩固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成功。评价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师的点评,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在同学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另外,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等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不仅学会了操作方法,从课堂中获得了成功,在成功中也体验了快乐。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创设情景,呈现任务之后,不要急于讲解,给学生讨论、分析和实践任务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和操作要点,这正是给出的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实践任务、找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后,不是老师就万事大吉的时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给予提醒和引导。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引导。在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也不可忽视。总之,“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实践课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