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与治疗

来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耳部瘢痕疙瘩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耳部瘢痕疙瘩患者53例,根据不同的临床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行12~48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53例(59侧)耳部瘢痕疙瘩经过18个月规律治疗后,耳部形态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根据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原则,治疗有效率为100%.5例患者药物治疗3次(6周)后出现月经失调,均为月经周期延长,治疗停止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 耳部瘢痕疙瘩发展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的维持治疗和后续跟踪随访应作为治疗的重要环节,手术及药物注射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确切可靠,临床应用方便,易于掌握.
其他文献
内风为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仅是体内邪盛正衰、阴阳失调产生的“果”,同时也是扰乱气血运行、损伤脉络而致新病变出现的“因”.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把握内风致病的机制,以熄内风为指导原则,采用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养血活血的治法,祛邪扶正、标本兼治,既防血压升高而致脑出血的发生,同时预防脑出血的复发及并发症.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清S100B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23例,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标准将病人分为观察组(急性脑梗死病人108例)和对照组(非急性脑梗死病人115例).病人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并计算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使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仪测定血清S100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2个要素,通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等相对运动,说明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依存及转化.现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心律失常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分析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辨治思路,通过对本证型的研究,可为心律失常其他证型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内瘘重建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深静脉置管率、术后内瘘使用时间、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12个月通畅率.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对照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血管通畅率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病例需要置管,对照组全部需要置管,观察组深静脉置管率低于对照组,差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211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定近期预后,并分析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溶栓后2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入院时治疗2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卒中史、发病至溶栓时间、血压、血糖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基线血糖、入院时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长期的水肿严重影响患肢的形态和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容易焦虑或抑郁,难以融入社会.尽管随着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特别是腋窝前哨淋巴结概念的提出及应用,乳腺癌术后上肢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是仍有不少患者由于手术、放疗和(或)化疗而继发上肢淋巴水肿[1-2].水肿一旦发生,较难逆转,在没有合理的干预治疗情况下,水肿会反复持续地加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肌肉疾病,以心脏损害为主要病变,表现为严重的、迅速进展的心脏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林谦教授认为本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所致心力衰竭符合中医心衰病的基本病机,心脾气虚是发病基础,血瘀、水停为主要病理产物,气虚、血瘀、水停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疾病不断进展.
现有的瘢痕分类方法众多,但多依据瘢痕的进程、病理或表象进行分类,难以依据分类快速制定治疗方案.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治疗方案的简易瘢痕分类法(Prac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cars based on treatment,PCSBT).该方法依据瘢痕是否有明确手术指征、稳定性、形态及病理性质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和分类,能够快速判断瘢痕类型,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便临床使用.
目的 观察儿童早期瘢痕的综合治疗效果,探究儿童早期瘢痕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2015年至2020年在我院瘢痕门诊外伤清创缝合后的早期瘢痕265例,拆线后即进行瘢痕干预治疗(常规外用硅酮类药物+局部减张+光电综合),治疗前、治疗后应用VSS评分系统对瘢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瘢痕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瘢痕的充血程度、色泽、厚度、柔软度及总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 儿童早期瘢痕的综合治疗可以缩短瘢痕的未成熟期,改善瘢痕的最终转归,有效防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和发展.
目的 探究CO2点阵激光联合放射治疗(Laser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LCR)应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及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接受LCR治疗的瘢痕疙瘩患者60例.在LCR治疗中,患者均先行CO2点阵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后24 h内进行首次放疗,激光治疗后第7天进行第二次放疗.治疗完成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随访.采用患者及观察者双向瘢痕评估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