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判断类题型要三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科学类作品阅读中常常有如下一些题目:“本文认为××,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不能说明×x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的是”。这些题所考查的语言思维的实质相同,就是判断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时有三种常见的实用方法,即“三看”。
  
  一、看是否有证明力
  
  材料能否证明观点,主要是看材料与观点是否有本质上的联系,材料与观点是否相统一,由材料能否推论出观点,材料是否可在文中找到依据。例如2005年湖北卷第8题。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人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缩磐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8 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
  A 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 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 从曾候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 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分析:本题的观点是七音十二律不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材料与观点相联系的本质在于:谁的音律知识早而且高,而对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BCD三项都能够说明这个。但A项中的“笛、陶钟和陶埙”不是弦乐器,也不能从其他角度说明对音律的认识水平高,因此,A项是答案。
  
  二、看提示性语句
  
  文章中往往有表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事理关系的关键语句,有时只要抓住这些语句,就可以直接判断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例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1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 )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分析:题干的观点是“外在原因”。原文中与之紧密相扣的有两个短语“这些外在的方面”和“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很明显,ABC三项属于“外在的方面”,而D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属于“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答案为D项。
  
  三、看行文层次脉络
  
  文章一定有一个由此及被表达思想的路径,这就是层次脉络。它通常表现为并列、因果、相对、逆转、层进、总分等关系。体现层次脉络的也常有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有些题目不需要一一地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关系,只凭行文脉络就可以判断某个选项是否错误。例如2007年山东卷第6题。
  6 《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 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 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分析:只看原文的5、6、7三段,行文脉络便清晰。第5段写改“龙城”为“卢城”的原因,第6段写龙城的实指,第7段写张际认为“龙城”可能是音误为“卢城”。第7段中有一个脉络标志性词语“则”,显示第7段与前两段构成逆转的关系。可见,第7段的观点与题目的观点相反,答案为D项。
其他文献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的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那么,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又当如何去处理呢?  一.对话型教学与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推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进行创新学习,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知识价值与素质培养价值,立足课堂,把握教育创新“三要素”,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落实课堂常规,养成创新习惯    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促使人成为囚徒。”良好创新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进行创新学
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可是就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
语文,说为言语,写为文字,其音掷地有声,其形方正质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是语文的风貌,洋洋洒洒,矫龙飘云是语文的骨格。作为最见精神的学科,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精神、审美精神、研究精神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语文学习者。  一.文化关怀中的人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简而言之不过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息的
众所周知,“山寨”一词在汉语词汇中古已有之,《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是“在山中构筑工事驻守的营寨”,比如《宋史·岳飞传》:“张浚曰:‘飞措画甚大,令已至伊洛,则太行一代山寨必有应者。’”《水浒传》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个山寨。”在中国封建社会,常有一些不满官府管辖的社会底层人士,拉帮结派、占山为王、安营扎寨,以此为据点建立相应的官位等级制度,与朝廷抗衡。“山寨”一词也由此带上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犹如一条绵延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追求与探索,渗透着中国人的情感,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与审美趣味。诗歌也一度内化为人们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日常交际方式。《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决定了诗歌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左传》中的赋诗已经成为重要的外交方式,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读诗以启人心智,作诗以展现才华,注诗以
场景一:某班级正在举行“走进家乡”的语文活动,讲台L,四位学生正进行小品表演(学生甲扮演县旅游局局长,学生乙扮演局长助手,学生丙扮演投资商,学生了丁扮演投资商助手),旅游局局长向投资商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助手配合局长的讲解,展示精彩的图片,投资商及助手不断点头赞叹……讲台下,一个个学生凝神静气,兴味盎然,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学习氛围。  场景二:某班级老师正站在讲台上讲解文言文,逐字逐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