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反思 构建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年9月18日至2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以下简称“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金铁霖、会长马秋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等出席论坛。论坛重点讨论了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民族声乐学科现状、学科建设、发展与传承等问题。
  一、回顾和反思
  任何学科从其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中诞生到发展成熟,需几代人共同努力,民族声乐也不例外。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对相关专家教学理念和经验的传承是后世发展之基础。
  (一)金铁霖艺术成就之探究
  金铁霖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其在深入研究中西方声乐艺术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歌唱艺术为基础,借鉴西方歌唱训练方法,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民族神韵、民族审美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声乐教学方法与理念。①其意义不仅是人才的培养,更是观念的引领。
  在“学术论坛——金铁霖声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板块中,专家们对金铁霖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原《音乐周报》董事长白宙伟用“一种文化遗产”来高度评价金先生的民族声乐艺术贡献,他认为“民族声乐对文化自信的建立意义重大”。上海音乐学院方琼认为金铁霖的贡献不仅是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而是探索了学科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
  刘辉用“培养歌唱家的新工厂、‘声乐梦’的梦工厂”比喻金先生的课堂,用“一、三、四、七”②概括金铁霖的艺术理论、方法及贡献。莫蕴慧认为金铁霖先生是一个“文化现象”,其教学成果、艺术探索已然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音乐生活,她指出“一个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教程性,应将金老师宝贵的教学经验理论化、体系化、教程化”。
  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认为金铁霖先生的理论体系源自于其文化修养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就当代所谓唱法和古代文献中“直上为宫,斜降发徴音”做了比较,认为唱法只有“风格唱法”和“生理唱法”两种。这种唱法分类的提法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千人一腔”之反思
  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成果与问题并存,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理念,在不断的继承创新中挖掘声乐美的内涵。曾经“千人一腔”的争论,今天已然从其本意的贬义,转向褒义。方琼认为“千人一腔”的评论要“一分为二”,即:一方面,改善不足;另一方面,“千人一腔”是规范化的结果。这种规范是民族声乐之共性基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特征才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莫蕴慧认为“民族声乐作为一个体系,在技术层面需批量生产;表达作品时,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千人一腔’正是体系建立的基础,这是一件应该高兴的事情,是一种表扬”。马秋华认为科学的演唱就是唱腔的科学运用,民族声乐要成为学科体系还需做到“万人一面”。这种“万人一面”是在指民族声乐“科学性”的构建,在科学性基础上实现歌者个性和风格的表达。
  二、现状与构建
  民族声乐是20世纪下半叶,继承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基础上,借鉴西洋唱法训练体系,依托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自1958年“上音”和“沈音”最先开设民族声乐专业以来,民族声乐作为众多学科之一,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已有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个学校有其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结构。
  郭淑兰分享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办学经验,即以沈湘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广泛吸收传统民间艺术(戏曲、大鼓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培养了诸多表演艺术家。“建立中国声乐学派,一定要立足于本土,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养分,使民族声乐更具风格和韵味,使民族声乐和美声各美其美。”
  林在勇认为,构建中国音乐体系要“培元固本,修枝剪叶,引导生长”。学科建设需前瞻性眼光,有计划进行。强调对中国声乐概念的进一步认知,摆脱历史习惯性思维,探索形成更广的概念。要对中国的音乐理论、音乐遗产,从创作到表演进行真实的、细致的学术图录。
  王真认为,西安音乐学院将民族声乐作品融入声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了不少陕西地域、西北的民歌,充实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对学生个人演唱风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在陕北民歌传承班培养上,聘任优秀民间歌手原味教学;加入重唱、合唱等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创新伴奏模式,引入唢呐、陶埙等。
  胡志平认为,戏曲的声腔、吐字和润腔,舞台表现小中见大、有无虚实皆承袭着中国美学精神值得借鉴,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戏曲音乐课程设置。
  三、传承与发展
  论坛的出发点是继承传统、展示成果、开拓未来。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论坛是各个环节都有涉猎,集中呈现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分两个部分、四个议题。即1.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中国歌剧在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3.中国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4.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风格把握。
  (一)模式与方法探索
  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构建,一直是民族声乐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沈阳音乐学院赵德山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课程设置是关键、检测评价是保障”。马秋华强调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教师要以开放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特色,根据学生特色为学生设计计划,制定适合的培养方案。
  民族歌剧课程是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星海音乐学院穆红认为歌剧是一个训练集体能力的手段,其作品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为民族声乐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四川音乐学院谭学胜认为应该建立歌剧团队,民族歌剧课程与实践应该贯穿整个培养计划之中。四川音乐学院江向东认为民族声乐课程体系要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创新。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认为民族声乐要与古典诗词、歌剧表演、小民歌课等课程有机组合。
  地域性人才培养可以解决中国民族声乐风格单一的问题。武汉音乐学院余慧承结合该院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强调加强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认为需加强地域性人才培养。山东师范大学李海鸥认为,应该“立足民族、突出特色”,强调一定要将当地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储备到自身,实现人才多元化的发展。
  (二)教材与作品建设
  教材是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载体,更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纵观民族声乐现状,教材显得有些单一。《当代音乐》杂志主编徐敦广强调,优秀的作品可以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教材建设要有开阔的视野,严格把控纳入教材作品的质量。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要有学科意识,民族声乐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如果理论滞后于实践,话语权就严重缺失,建设理论研究队伍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风格把握中,与会专家星海音乐学院严冬,沈阳音乐学院徐占海和高虹等着眼于音乐创作风格个性与多样性问题,认为每首作品的创作都是作曲家在通性基础上设计的个性成果,其风格都与特定风俗、文化相关。艺术家作品阐释要尊重作曲,深入生活拓宽知识结构,提升艺术修养。
  结 语
  纵观“论坛”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金铁霖先生民族声乐艺术之贡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应将其经验理论化、教程化;第二,强调“文化自信”,以前瞻性眼光,包容、开放的发展理念,有计划推的进学科建设;第三,强调地域性,建设互动平台;第四,民族声乐作为学科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理论和教材的支持,就此方面而言,较为单一,应加强学科理论构建。
  ①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 “一”指发展建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三”指声乐学习三个阶段“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自然阶段”;“四”指“艺术性、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七”指民族声乐选材和教学的标准:声、情、并、貌、表、养、像。
  陈龙 哈尔滨音乐学院2017级在读博士
  关杰 哈尔滨音樂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揭晓  本刊讯 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于2014年1月在北京举行。“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创作领域的政府奖项。来自全国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及理论家樊祖荫、卞祖善、金纪广、温中甲、赵东升、俞良模、叶国辉、林文增、徐占海、杨青、秦文琛、刘庆、刘光宇、于庆新(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组成本次评
随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体系也大规模地被引入,尤其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创作领域中,这使得中西音乐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发生了直接的对峙和巨大的冲突。如何从作曲技术和审美心理层面上调解、融合这一矛盾,正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一大问题。  杨立青的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为琵琶与交响乐队而作)①创作于1986年2月,时值作曲家刚从德国留学归来,应名古屋交响乐团之邀,为庆祝日本名古屋市与我国南京
作曲家韩兰魁8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又赴中央音乐学院及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进修学习。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断努力,他己步入国内有实力的、成熟的作曲家行列。其创作无论是形式体裁还是内容表现都十分广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作曲家的创作涉及舞剧、多种形式的管弦乐、室内乐、影视等诸多音乐体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奖。2013年金秋,汇集作曲家多年创作心血的“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
15年古琴家、音乐学家吴文光先生举办了“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由“琴心墨象·吴文光书画艺术展”和“琴心雕龙·吴文光古琴经典述作音乐会”两个部分呼应而成。“琴心墨象”书画展是吴先生习书五十余年以来,对个人书画艺术追求的一次阶段性展示和总结。展览首先于7月16日在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拉开帷幕,后于9月20日辗转至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展出。而11月7日“琴心雕龙”述作音乐会则是吴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于美
照现代科学观念,要发现宇宙万物的奥秘需要不断地在微观和宏观、物质和精神等领域进行探索,由于宇宙是无限的,且又有新事物不断产生,因此科学探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但在中国传统的“气化论”宇宙观下,无论是微观的粒子还是宏观的星系、无论是物质运动还是精神活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气”的运动,即《周易》中所说的“阴阳之气”或《庄子》所谓的“通天下之一气耳”①。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要把握宇宙和生命的真谛并不需要“
在西方音乐创作的历史中,几乎所有时代的作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引用的方法,这其中有的是模仿,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改编。有些作曲家也引用自己的作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法国的马勒学者亨利一路易·德·拉·格兰热就曾依据自己的研究公开表示:“在马勒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作曲家想过要将已经创作好的歌曲引入到交响曲中来,而这恰恰是马勒经常做的。”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后简称《第五》)创作于1
18年适逢法国作曲家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Fran?觭ois Gounod,1818—1893)诞辰两百周年,国家大剧院于7月18至22日上演了其歌剧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示纪念。本次演出在服装舞美、道具布景以及对舞台机械装置的使用方面均别出心裁,歌剧现场的视觉效果夺人耳目,加之来自欧洲的主创人员与大剧院乐队、合唱团的专业演绎,使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法国歌剧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时
感谢“金钟奖”评委会,在上百篇的论文中,把我的论文《民族音乐结构型态中程式性与非程式性》评为等次奖中的铜奖。正如居其宏先生在《中国艺术报——中国音乐》专栏中所言:“任何学术作品评奖同其他艺术作品评奖一样,都是一种没有绝对硬性衡量指标的软性评价活动……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评委们自身的主观性……”。三十多年来,中国音乐学界发表了成百上千篇的优秀论文,水平高者,绝不只有这几十篇。我虽然有幸进入这几十个人的名
本刊讯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27年开始举办,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比赛之一。在九十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该比赛秉承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同时,又不断续写着它的新篇章。从比赛阶段、曲目,到对参赛者进行评审的方式以及奖项数量都在不断地调整。但始终不变的是评论家、媒体、文化活动爱好者、钢琴家以及广大观众等国际群体对该赛事一如既往的热忱。   2020年,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拉开帷幕。比赛将于202
一、《情景》简述  德国先锋作曲家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1935—)于1988年创作的乐队作品《情景》(Tableau)堪称现代音乐中最具有创意的作品之一。新的乐队音响、新的乐器演奏方法、新的复杂而精确的记谱方式。新的配器法,加之“无声”的演奏、无声的“渐强”等独特表现形式,使得乐曲常常把乐队的演奏家们及听众们带到了听觉的极限,回味无穷。仔细研读乐谱和聆听录音,我不禁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