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通》之人物记载史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_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上贤明大德之人被遗忘没有记载,这是谁的过错呢?当然是史官的过错了。那么,选定人物载入史册的标准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载入史册的人物必须要其恶行可以警戒世人,其善行足以示范后人这样的人物才能够而且必须记载到史书里,这是史官的责任。
  关键词:人物;载入史册;标准;警戒世人
  作者简介:夏玉娇(1991-),女,汉,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唐代著名史学家、编辑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历来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享有同等地位。宋代学者黄山谷说:“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刘知几在《史通》中分别对史书中的叙事、评点、纪传等方面进行了评说,其中,对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更是有独到的见解。
  刘知几在《人物第三十》开篇便写道“夫人之生也,有贤有不肖焉。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而死之日,名无得而闻焉,是谁之过欤?盖史官之责也。”[1]历史上贤明大德之人却被遗忘没有记载,这是谁的过错呢?当然就是史官的过错了。那么,选定人物载入史册的标准原则是什么呢,就是第二句话“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载入史册的人物必须要其恶行可以警戒世人,其善行足以示范后人这样的人物才能够而且必须记载到史书里,这是史官的责任。刘知几在人物篇中主要说明了以下几点观点。
  一、闕如
  作者举例《尚书》说明其中虞舜的八元八凯,夏朝的寒浞,殷商的飞廉、恶来等人,这些人有的是行善积德声明盖世之人,有的却是罪恶滔天的人,但是这些人《尚书》中却没有记载,这是很大的损失。作者也认为《三传》的编纂也遗漏了很多功成名就,可以激励世人的人物。在作者看来,只要是此人的善行能够给后人做出榜样,此人的恶行能让后人引以为戒就应该记载在史书中,让后人能够以史为鉴。也就是说被载入史册之人要么是大善人,要么是大恶人,这样的人不能给遗漏掉。还有一类人也不能够不记载,那就是与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相关的人也需要记载。
  作者总结出三种人,大善人、大恶人和与政治相关的人物需要史官记载,如果这些人都不记载那就是史官的过错了。史书的人物记载不能“网漏吞舟,过为迂阔”。
  二、滥如
  对有关时政的正反面人物不可缺书,但对那些才不拔萃、行不逸群的“不才之子,群小之徒,或阴情丑行,或素餐尸禄,其恶不足以曝扬,其罪不足以惩戒,莫不搜其鄙事,聚而为录,不其秽乎”对于这样的小人物, 缺之不足为少,书之唯益其累,而史臣清责其谱状,征其爵里,课虚成有,裁为列传,不亦烦乎”[2]。
  刘知几认为史书的编纂最次等的就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没有标准的记载。史学著作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其中要渗透作者的价值评判,要使史学作品成为社会的价值尺度。刘知几心目中最高的史学典范是《春秋》,最低档次的史学著作便是“整齐故事”,即只能把事情排比起来罢了,言外之意《史记》就属于这个档次。而记载人物也是如此,像“《汉传》之有傅宽、靳歙,《蜀志》之有许慈,《宋书》之虞丘进……”这些人有的才能并不突出,有的行为并不超群,仅仅以一点小善行而为别人知晓的人物就无需记载了。
  作者认为史学的最高典范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既以好善为主,又能以嫉恶为次,并且又有文饰。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左传》,而《史记》仅仅达到其中的一个方面。“‘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史云史云,文饰云乎哉?何则?史者固当以好善为主,嫉恶为次。若司马迁、班叔皮,史之好善者也;晋董狐、齐南史,史之嫉恶者也,必兼此二者,而重之以文饰,其唯左丘明乎?自兹以降,吾未之见也”。人物的记载不能将有一点点的小善行就为记载的标准,就为其著书立言,这样就失去了史书的劝诫教化的作用。
  三、不当
  作者认为有一些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载是不当的。刘知几提到《史记》中把伯夷、叔齐作为开头,认为这样的编排是狭隘的,在作者看来,应该将人物分类并且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他对《史记》中各篇目的编排次序提出批评:“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所以为短也。”[3](《史通·二体》 )显然,刘知几认为史书中同类人物的编排只能是按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至于为什么,他没有作出解释。这是《人物第三十》提出的人物记载不当处之一。
  刘知几对于选取所记载人物的观点可谓也体现他整个的文史观。简单看仅仅是三点“阙如、滥如、不当”的要求,然而再细细探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历史上的人物记载的责任感。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编辑,就不会有篇籍;没有篇籍,就不会有文化的继承;没有文化的继承,“则善恶不分,妍媛永灭者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光辉事迹,何固而无?何时不存?但“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历史上一切篇籍的存毁,也同一个人的命运一样,假如“时无识宝,世缺知音”,也“将烟尽火灭,泥沉而绝,安有段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由于历代编辑的辛勤劳动,才有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保存下来,“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筐,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人们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都离不开由编辑们编撰和不断整理的篇籍。“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参考文献:
  [1][2][3]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自宋元时代开始兴盛,并以话本的形式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明清小说,無论是拟话本小说还是章回体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本篇将探究宋元话本在体裁形式、内容题材、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明清小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影响  作者简介:任培兵(1991-),男,汉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摘 要:现存的唐传奇作品很大一部分以女性为主,因而女性主题研究成为唐传奇研究领域的重中之中。本文主要从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主,对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梳理,从而全面掌握唐传奇女性形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形象;综述  作者简介:毕岸,女,1993年生,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元杂剧被王国维称为元代“一代之文学”,对后世戏剧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宾白作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杂剧宾白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梳理从元代至今的元杂剧宾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元杂剧宾白的研究主要对二十世纪学者对于元杂剧宾白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相信对于促进这一领域在今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元杂剧;宾白;综述  作者简介:朱珊珊,女,安徽怀远县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些都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运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会学生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本文主要想就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
摘 要: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别名船山老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学者。他关于《诗经》的著述有:《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诗经叶韵辨》等,此外还有评点具体诗歌的著作如:《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后人丁福保编著《薑斋诗话》等。本文主要从王夫之讨论后世诗歌运用《诗经》创作手法达到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夫之;《诗经》;诗歌  作者简介:靳英(1992.4
摘 要:作为乐水的智者,东坡极其擅长表现水。在他的笔下,水灵动美丽,变幻无穷,意蕴深刻。深刻理解苏轼笔下的水意象,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分析东坡的文学艺术风格而且也可以成为我们把握苏轼人生美学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水;意象;随物赋形;柔外刚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水,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古老最常用的意象之一。
思想品德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们希望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少,还有对人、对社会一颗真诚的心灵。然而,目前的小学思品教学存在颇多弊端:课堂往往以本为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就题论题,把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思想品德课“明理”的说服力,“激情”的感染力,“导行”的感召力。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