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百年历程积累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探索的根本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探索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探索的价值原则;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探索的核心主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功探索的根本途径.
其他文献
多丽丝· 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构建了多重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这些共同体通过不同的空间进行表征:艾米莉的原生家庭、墙背后变化无常的房间、现代城市解体中的“杰拉尔德之家”.运用共同体理论与文学理论阐释三重共同体,是解析多丽丝·莱辛对共同体危机与现代文明灾难间的深刻反思.小说结尾暗示理想的共同体是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后的人与自然、生物的道德共同体,这也体现了莱辛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共同体生存形态的伦理选择.
淮剧曾被称为“唱不死的淮剧”,由此表现出淮剧“长于唱”“工于唱”“擅于唱”“强于唱”的“以唱见长”“以唱为先”“以唱为重”的鲜明文化审美特征和独特艺术个性.以唱见长是淮剧文化的标识,是淮剧文化的根和魂,在淮剧创作和表演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这也将成为未来淮剧文化审美的发展、繁荣、前进与努力的主要方向.
赋予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委在一定条件下的党内法规制定权,是2019年《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修订的一大创新.《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10条对部门党委制定党内法规作了原则性规定,要以这一条作为基本遵循,对其规定的“党中央批准”“有关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委”“特定事项”“确有必要”等进行规范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部门党委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制定内容以及制定程序,构建起部门党委党内法规的制定制度,为未来的部门党委立规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进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探索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格局有利于高校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分析大数据特征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契合点以及高校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从思维方式、安全保障、人才队伍、创新方式等四个方面论述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
基于不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历史理论和方志理论两种语境.从区域社会实践到方志编纂实践,从方志哲学更新到方志体裁改造,从方志编纂、方志审定、志鉴管理、史志文献、年鉴编辑、志鉴应用,然后到志鉴发展史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方志学的学科体系.又,史志著述若不能凿通政治话语与道德话语之间的壁垒,也就难以跨越历史时空,保有著述的持久生命力.尽管道德话语体系的本质,随着不同时代人们对于道德内涵的不同赋予,实质上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历史性变化,但毕竟,道德话语体系较之政治话语体系,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和更强烈的表现力.政治话语体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四库学”以来,经过数十年发展,四库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四库全书总目》作为《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于清人读书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前辈学人考订诸多,然亦有未及措意之处,今捡拾史料,杂考《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提要25篇.
东汉济南王子刘显获封的阜阳乡(亭)应不出济南国境内,阜阳乡(亭)与阜阳明清方志所载“阜阳城”遗址仅地名相似而已,并不等于两者之间就一定存在着承继关系.临泉岗上所谓“阜阳侯国遗址”,实乃脱胎于清代道光以来地方学者“层累地造成的”现代认知,未可遽断为刘显阜阳乡(亭)故城.从地理方位以及考古遗存等情况看,岗上古城应当就是《水经·颍水注》所记“邸乡城”.
提出相对于“群体人物志”的“个体人物志”的概念.分析个体人物志的渊源演变和体裁特征.个体人物志滥觞于明代,民国时期《韩愈志》为最早成型之作,在新方志编修中崭露头角.结合《冼夫人志》的编纂实践,就涉及史志区别、篇目设计、材料取舍、史料考证等个体人物志编纂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
科场竞争造成一大批徽州读书人入仕无门或升迁艰难.为了谋生、重新获得入仕机会,一部分读书人选择在地方官府作幕友.虽然幕友不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他们可以经常出入官府,为地方官出谋划策,协助地方官处理各类行政事务,这使得他们的职业逐渐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准官僚特征.作为清代幕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徽州幕友的作幕行为反映了整个清代幕友群体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考察清代徽州幕友作幕的原因、家庭出身与功名,对于我们加深对徽州读书人这一群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揭示了清代徽州科举文化与幕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整理与统计,清代豫南地区现存方志共73种,可考亡佚方志共24种,透过这些数据和纂修历史的轨迹,可知清代豫南地区各府、州、县等均有修志,且保存较为完好,志书种类也较为齐全,极大地体现了地方志连续性的特点,可一览本地区沿革及民俗风情.尤其突出的特点是该地区修志人才辈出且较早具有方志理论意识,为后来清中期以后方志理论系统性发展作出重要铺垫,也促进了清代豫南地区修志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