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甜而微苦的相思(评论)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刘庆邦短篇小说《鞋》的开头:“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订了亲。姑娘家一订亲,就算有了未婚夫,找到了婆家。未婚夫这个说法守明还不习惯,她觉得有些陌生、有些重大,让人害羞,还让人害怕。”文字简洁、凝练却動情动意,一下子把我们拉到那个遥远而古朴的年代里。
   未婚夫是隔壁庄里的年轻人,他有浓密的头发,会唱歌也会讲话,多才多艺的他让守明魂牵梦绕。那是属于十八岁姑娘的心事,是属于一个人的“相思”,这让人想到明月、星星、和煦的春风、微雨的天气,以及待放的花蕾。
   河那边就是那个庄子的地,地尽头那绿苍苍的一片,就是那个庄子,她的那个人就住在那个庄子里。也许过个一年半载,她就过桥去了,在那边的地里干活,在那个不知多深多浅的庄子里住,那时候,她就不是姑娘家了。至于是什么,她还不敢往深里去想。只想一点点开头,她就愁得不行,心里就软得不行。棉花地里陡然飞起一只鸟,她打着眼罩子,目光不舍地把鸟追着,眼看着那只鸟飞过河面河堤,落到那边的麦子地里去了。麦子已经泛黄,热熏熏的南风吹过,无边的麦浪连天波涌。守明漫无目的地望着,不知不觉眼里注满了泪水。
  
   陡然升起的爱、想到爱人时忽然涌上来的泪水,是自然人性的部分,也与大自然在一起,而那院子里满树的枣花正象喻了她情感的丰茂。
  
   她家院子里就有一棵枣树,四月春深,满树的枣花开得正喷。她抬眼就看见了,现成又对景。枣花单看有些细碎,不起眼,满树看去,才觉繁花如雪。枣花开时也不争不抢,不独领枝头。枝头冒出新叶时,花在悄悄孕米。等树上的新叶浓密如盖,花儿才细纷纷地开了。人们通常不大注意枣花,是因远远看去显叶不显花,显绿不显白。白也是绿中白,可识花莫若蜂,看看花串中间那嗡嗡不绝的蜜蜂就知道了,枣花的美,何其单纯、朴素。枣花的香,才是真正的醇厚绵长啊!
  
   枣花静悄悄的,但却又热热闹闹、“浓密如盖”,只有懂得的人才知其中美妙。——相思是糖,也是奶和蜜,全身心沉浸其中的人自然是有福的;当然,它很折磨人。
   “她仿佛觉得那个人已经到了她跟前,她心头大跳,紧张得很。别人越是劝她、拉她,让她快看,再不看那人就走过去了,她越是把脸埋得低。她心里一百个想看,却一眼也不敢看,仿佛不看是真人真事,一看反而会变成假人假事似的。”害羞、脸红、欲语还休、心头小鹿乱撞、夜晚辗转难眠,这实在是中国式情感方式。不能写信给“那个人”,她也没有办法和那个人见面。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那个人的思念?只有做鞋送给他。“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这双鞋代表她,也代表她的心。”
   《鞋》发表于《北京文学》1997年第1期,距今已有23年。今天,还会有女孩子送给未婚夫亲手做的布鞋吗?想必这一风俗已经消失,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早已与守明的年代不同。今天男女情感交往迅捷而轻便,再不会有山重水复、咫尺天涯,就连那种害羞、缓慢、矜持也已经开始变得落伍。如果我们想见一个人,可以随时发微信或视频;如果我们想说爱,更是分分钟可以说出来,又或者,无数的表情包可以替代我们表达。因此,重读这篇小说,便有了另一种意味,那是对逝去情感方式的珍重与怀念,是对朴拙的、饱含体温的深厚情意的重新记取。
   相思是甜的,但也苦。因为相思中包含的是“思而不得”。中国古诗中有诸多关于相思的诗句,千百年来,这种情感一直埋在我们内心深处。这是甜而微苦的情感。一方面它是甜的,几乎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属于守明的甜蜜思念:一个人静静地想念“那个人”,在心中和他说话,看到鞋有如看到他……一针一线缝起的鞋里包含了女孩子细密的情感与想念。但另一方面,每一个经历过爱的人想必也都深知,相思甚苦,因为“那个人”并不一定知道,不一定感受得到,也不一定愿意回应。因此,那些想念和那些爱,是守明自我情感的发酵,是属于她的“内心戏”。
   事实上,在小说调性方面,甜蜜与苦涩也是相伴而生。守明相思初起时已经有隐隐不安,“那个人”的脚太大了,是不是要走四方?而在做鞋的过程中,媒人告诉她,那个人要去当工人了,那么“那个人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有点担心,那个人到了外边会不会变心呢?”这是小说中的“草蛇灰线”。
   终于要桥上相见了。日日相思的“那个人”走到眼前,守明想把精心缝制的布鞋送给他,她希望他穿上,但他没有。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再次让那个人把鞋试一试,那个人都没试。第一次,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对她表示完全信任似的,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二人倚着桥上的石栏说了一会儿话,守明抓了一个空子,再次提出让那个人把鞋试一试。那个人把他的信任说出来了,说不用试,肯定正好。
   “你又没试,怎么知道正好呢?”
   那个人固执得真够可以,说不用试,他也知道正好,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他固执地没有穿上她亲手做的鞋。温暖的情意撞到了隐隐的暗礁,这是含蓄的“拒绝”。此处是情感的高点,也是小说的高潮。守明慌张地和“那个人”握手,天性纯良、一直处于相思状态的女性直到那一刻依然懵懂,她并不知道她的相思很可能在此刻已经成空,她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很可能就在那个夜晚结束。——千百年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场景,再一次在这对青年男女间上演。守明的故事有一种普遍性。
   和“那个人”握了手的守明看到了“黑影”,她想躲到“那个人”的怀里去,但却发现黑影“原来是母亲”。这是小说中的“偶然”,其实偶然里包含了必然,它遵循了生活的正常逻辑。——母亲为什么会来?这是《鞋》中没有点明的情感冰山,也是小说的妙笔所在。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和母亲说话。”
  
   这是精彩的结尾。也只有刘庆邦这样的短篇小说高手才可以如此举重若轻——结尾处该有多少千言万语,但小说家把它们全部收束在“守明一直没和母亲说话”的沉默里。这种沉默让人无法不想到那位饱受相思之苦的姑娘,不能不想到她的委屈、痛楚、黯然神伤。——《鞋》写的是相思、是向往,也是相思之后无尽的失落和无以诉说的惆怅。
   写出那种“甜而微苦”的情感,写出独属于中国人情感的微妙,是短篇小说《鞋》的魅力所在。那是什么样的微妙呢?它是清淡的但又是浓烈的,它是热情的但又是寒凉的,它是让人战栗的又是让人心生向往的,它是折磨人的却又是让人恋恋不舍的,它是刹那之间的却又是漫长的……《鞋》内在里有强大的情感浓度,但叙述节奏和调性却不疾不徐。——既是紧张的又是舒缓的;既是甜蜜的又是心酸的。这是相思之情,同时也是与相思之情匹配的小说调性,我以为,正是对一种微妙与复杂调性的呈现,使《鞋》成为当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每个人都会老去,肉身也终有一天会湮灭在尘土里,但相思永远让人怀念。——《鞋》是能让人心中长出情感翅膀的小说,那双翅膀会带领我们跳出凡躯俗体而看到辽远:在那里,四月春深,枣花开得正盛;在那里,无边的麦浪连天波涌;在那里,那位叫守明的姑娘内心柔软,想到爱人时眼里会有泪水溢满。
  责任编辑 侯 磊
其他文献
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离开手机照样活得开开心心。自从有了手机,情况完全改变。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手机丢了,他魂不守舍;手机失而复得,他又担心私密的东西让人窃去。手机 对他来说到底是福是祸?   他一摸口袋,惊出一身冷汗,手机不见了,那个小小的长方形,顺溜的长方形,让他心安的长方形现在不见了。他站在一个街头的红绿灯下,脸色煞白,脑子里闪电一般频频闪过他这一天曾到过的地方,停过的地方,有可能把手机落下的
俗话说,隔墙有耳。在厕所马桶蹲下,正准备用力的空儿,费苏勒隔着木门,阴差阳错,竟听到便池里的一段对话。这一听,就生了气,有了恨。  那晚,费苏勒坐酒桌的副宾,当他在电视里,看到斯诺登的新闻时,刚咽下一个小老鼠般的海参。  人们开始谈论斯诺登。费苏勒盯着墙上的液晶电视,那些新闻事件,万花筒似的,稍纵即逝,没留什么印象。桌上热闹时,他跟着嚷几句,为了能融入气氛,别被人视作装清高。他喝了半斤白酒,上头了
去往敬亭山  就是指示一条回归的路径  回归自然 回归山林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  一个人  人,不可能  像一只鸟儿那样地飞  所以不是回归到鸟  人,也不可能像  一片云那样地飘  所以也不是回归到云  人,要回归到你自己  人,要回归到一个人  从东晋陶渊明所言  性本爱丘山  到現在我们所说的  不忘初心  这之间,有没有  必然的联系  敬亭山不过是一个隐喻  人从哪里来  人又到
新年伊始,做第一件事就是读这部《逆光》。罗伟章的名字不生疏,作品一定也零星读过一些,只是记不得是不是有缘见过,惭愧的是,他的作品于今基本记不起来了。文坛犹如战场,身临其境才会有刻骨的体验,记忆于是就铭心难忘,而我确乎是离开得很久很久了,偶尔有心无心遥望它一眼,那里只有一片模糊的风景。  一上午读完这部《逆光》,印象不可谓不深,但内里总有些东西让人惘然。故事的起因不算复杂:我——杨浩,二十五岁被父亲
投资理财被骗的事情近年来频频发生,骗子的手段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本文作者以丰富的材料向您揭秘金融诈骗的手段和危害,读了本文,有助于防止您上当受骗。千万不要上骗子的当了!护紧你的钱袋子!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唐·张說《钱本草》  2012年以来,原本不那么理直气壮的民间资本,像打足了鸡
小说《聚宝盆》中显而易见的荒诞色彩,首先使得它好读:主人公刘爽和众多生活拮据而又安分守己的年轻人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承担着繁重的劳动”,默默“奋斗”着,并无怨言,只待来日。唯有一个嗜好让他欲罢不能:他喜欢到浴池泡澡,而且“搓澡是他的欲念之水,生命之光”——搓澡之于他,竟如洛丽塔之于亨伯特!这或许是一种空虚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故事即将开场的最好铺垫。城市里沒有他的所爱,刘爽找了八
大红袍两度加身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   6月25日,是人民艺术家吴冠中先生逝世九周年忌日。   8月29日,是吴冠中先生百年华诞。   由清华美院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百年诞辰展” 4月25日隆重开幕,这也是吴冠中个展第六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人生短,艺术长,吴先生用他多彩的画笔和多思的文笔,影响世道人心,为世间留下不朽的画卷。   我与吴先生的缘分始于1999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  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前面的人过去了,你一抬腿,红灯却亮了。斑马线内的车辆像早已神经绷紧的运动员听到鸣笛样豹子般跃起,车流的轰鸣胜过一条河的咆哮,你的卷发和印花裙下的丝袜也被气浪簌簌掀动。这些当仁不让的主儿。  每次都是这样。像你的落寞,你的从不奢望。  前面的人都过了,比你差劲的人都过了,临到你就过不了了
关于麻风病人的口述实录,是对这个特殊弱势生命群体生存现状的真实寻访,隐秘、独特、痛苦、悲伤、残酷,惨不忍睹。作家饱含悲悯之情,触摸并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图景,意图呼唤生命的尊严和社会的关爱,读来令人动容。  来自中国麻风权威机构的信息,全球约有一千多万麻风病患,主要分布在亚非拉丁美洲,医药贫困地区。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麻风只是一种疾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
接待  下午,主任火急火燎地召集所有人在礼堂开了一个碰头会,传达了上面的会议精神。周三上午,要有一批由上级领导、专家和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组来乡里作考察。具体考察什么,上面没说,但是任务是分下来了,科室里的人员负责好接待工作,要给上级领导和专家们留个好印象。  主任接待过很多领导,有很丰富的经验。但这次非同寻常,一来是人数庞大,二来,考察组里的人都来头不小,听说厅级干部就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官衔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