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政治新闻的语言结构与传播创新研究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媒体背景下,各大媒体都在竞相探索政治新闻传播的新路径.而当下政治新闻传播方式依旧多以“机械复制”原文本为主,导致受众的主动性向当红流量倾斜.政治新闻传播存在“报”和“道”不平衡现状,主要原因是媒体对政治新闻的话语分析不够深入.政治新闻解读呈现出创新走向,具体包括:内容上,强调复句图像化和内容视频化;形式上,注重“碎片化”解读和第一视觉创新;流程上,形成生态良性闭环;理念上,高度重视政治新闻解读的严谨性.
其他文献
社交媒体时代,大量拥有共同生活志趣和价值取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社群。继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衰落后,豆瓣小组异军突起,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集聚地。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豆瓣小组内的互动交流置于一条完整的互动仪式链下进行研究,分析豆瓣小组互动仪式的构成因素,探究豆瓣小组互动仪式的结果。
可供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心理学研究领域,它试图在互动中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这一理论自提出后在设计学、人机交互、信息系统研究以及传播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对可供性理论的内涵进行溯源与阐释,结合这一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尝试将这一理论带入融合新闻相关研究中。
2021年是重大历史节点,因此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将融媒体成果广泛应用于两会,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奏响时代节拍,创新叙事风格,实现了高质量的两会报道,成为融媒体时代的报道典范.
近年来网络视频的热潮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网络直播,本文从拟剧论角度对网络直播中的主播、观众、房管三种角色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直播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群体的自我呈现与互动,达成了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但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也会加重现实中的孤独感。
近几年来,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5G技术的发展,国内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主要社交媒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介的快速化、碎片化、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以个体经验为视角的微纪录片《三十,而立》打破了纪录片媒体迁徙和跨媒介传播的常态,利用抖音成功探索出一个微纪录片短视频媒介传播的新范式.
移动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最为主流的传播形式之一,其实践的边界与内涵被不断赋予新的可能。与此同时,它又从文本内容、传播形态、内容生态等层面呈现出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媒介实践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媒介与短视频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短视频实践的空间边界、生产者不同的实践模式为着力点,对当前短视频内容生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进行阐释,以期从实践发展进程和社会关系中建构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戏曲题材电视纪录片利用媒体技术将戏曲艺术影像化,为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提供了了解戏曲艺术的新渠道,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戏曲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真实”是人类一切认知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但它却一直处于不断建构和解构之中。在“真实”表象的流变中,媒介始终是一个有力的影响者。媒介环境学关注的是人们感觉、感知、体会、思考、认识、理解和再现周围世界的方式,如何受传播媒介固有的符号性质和感知性质的塑造。现代网络生活中常见的“后真相”“p图”以及网络交往等都可以看作是媒介作用下“真实”表象变化的结果。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下,关注媒介影响下“真实”表象的流变,最终的目的还是观照人自身的变化。
电影《嘉年华》以“儿童性侵”为视角,着重表现社会大众的反应以及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以电影《嘉年华》的主题分析为主,从选材、影片人物到导演的拍摄意图,具体分析文晏导演向观众传达的主题内涵以及社会思考.
童年的消逝作为媒介化生活的表征,建构起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依托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紧密参与个人从“个体”到“大众人”的转变,重塑了人与社会的框架体系。本文主要探究媒介在个人社会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解析“童年”消失的原因,同时分析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建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