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教育视野下地方高校美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美育的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新时期审美教育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的审美教育一直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如何对高校的审美文化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对地方高校审美课程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 键 词: 审美教育;地方高校;意识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处在地方的普通高校其审美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这不仅有客观原因,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主观原因。要想全面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本质和性质,深入探讨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培训活动,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完善心理素质,进而真正达到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目的。
  一、地方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批在知识水平、情感智商、抗压能力等各方面具有高素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针对这一现象,现阶段国内各高校都开设了与审美相关的课程,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在校学生的审美素质养成和人格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高校开设的美育类课程各有特色,但是依然存在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教学互动目的,尤其是在地方高校的审美教育中更加明显,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文化知识教授和实践技法的练习,相对于学生审美培养的课程很少,即便是开设了有关于审美的课程,也大多数流于形式或者应付了事。这些课程的开设没有从学生的审美需求出发,只是所谓地丰富了教学大纲的设置和完善。没有将学生的审美养成作为重点,地方高校由于长期重视学生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导致审美教育的相关课程极度匮乏,即使有些审美课程的开设也远远达不到当下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于审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定目标。这些地方性高校审美课程的发展现状很难起到提升大学生鉴赏力、感受力等审美力的作用。
  (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方面
  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高校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分析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却是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出发点,以完善学生的和谐人格作为最终目标,但现有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存留在传统层面,大部分还是以所谓的竞赛性质进行展开。除了能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外,从长远影响来看基本上对于学生的审美培养意义不大,活动的指向性、价值观和导向性不明确,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尤为普遍。
  二、地方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的成因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1]。但是即便如此,在众多地方高校审美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还是不够完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方高校学生入学前基础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
  众所周知,国内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来都是重视文化课程的传授,对于审美教育等课程和活动则是时常被忽略。近些年虽然国家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学率等实际客观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基本没有审美课程的开设和普及,这种情况下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升学率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降低,并且将这种不良的影响带进了高校。
  (二)地方高校审美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和水平不足的矛盾
  现阶段随着国家教育方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方面的重视越来越大,很多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了大量和审美相关的课程,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是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处于一种相对而言较为缺乏和落后的状态。整体的业务水平较低,甚至一些教师也处于对美育教育不屑一顾的状态,认为美育教育的作用不大,既忽略了自身审美修养的提升,也忽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实践。甚至在很多高校教育者的认知中,进行美育教育就是给学生们听听音乐、看看教育电影,误以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教育,这种认知人为地缩小了美育教育的教育范围与教育初衷。
  三、地方高校审美教育现状的对策研究
  当代高校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地方性高校更是突出。地方性高校由于生源覆盖的大多为本地区学生,对于传统审美理念较为顽固,更有甚者对于“美”的概念非常模糊,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出现审美错误的案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完整人格的当代大学生。[2]基于此,地方高校责任巨大,任重而道远。而且也只有提高地方高校的审美教育水平才能进一步拉动整个国家的美育水平。
  (一)转换审美教育思维,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应当充分转换传统审美教育思维和模式,给予审美教育必要的重视,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中,赋予审美教育独立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應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教授,一味强调学生的就业、考研、竞赛等因素,要把塑造学生的人格、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用科学的审美教育理论指导审美教学实践,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大学生品行合一的培养,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目的。
  (二)整合与优化审美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对高校美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美育课程已经不能够达到教改的目的,并且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所开设的审美教育的相关课程都是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和考核机制。因此完善高校美育课程机制,设立专门的美育课程管理部门,建立高校、学院间学分互认机制是改革的重要方面。[3]同时随着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标准的统一,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升也是提高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美育课程机制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地方高校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美育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教师出去进修深造,尤其是年轻老师的培养。加大教师对于审美课程改革的支持,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将优化审美课程和培养师资队伍同步进行,才能使得地方高校在新时期的美育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結语
  高校美育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因素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尤其在地方高校的审美教育更是要立足于本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审美教育的开展和实践,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
  地方高校由于承担了国家基础人才建设的重要任务,其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方高校在审美教育的软件和硬件上都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长期的审美教育不足导致高校的审美教育始终难以有大的起色。在新时期国家方针的指导下,地方高校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的扶持,更主要的是地方高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审美教育理念,从美育的根本去着手改革。既不能丢失传统的审美基础,又要紧随时代,不断开拓审美教育的前沿化实践;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土优势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学生所能接受的审美教育体系进行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去设计审美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不断完善本校的师资水平和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去进修、深造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美育理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从课堂上到课堂外多渠道引导学生去主动建立审美意识,了解审美的规律,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做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5]。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 (GS[2019]GHB2088)。
  参考文献:
  [1]孙妮,贾洁.当代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8,5(27):241-243.
  [2]李林洪.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58-359.
  [3]肖晴,耿广汉,吴燕,等.基于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美育教学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1):232-233.
  [4]曾繁仁.我国新时期审美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45-47.
  [5]王心刚.试述高校审美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艺术教育,2016(12):61-62.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访谈节目已经不局限于电视,而是进军各大网络平台.本文以叙事学的框架为基础,以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为例,运用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叙事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在泛娱乐化时代、融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网络访谈节目的可视性.总结出《十三邀》的三种叙事特点:一是多层次的叙事选择;二是小说式的叙事文本;三是流动性的叙事情境.
摘 要: 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皮影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发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视觉元素和设计语言,将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以成都博物馆花卉皮影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皮影相关的艺术特征,对皮影的整体造型、视觉元素和设计语言进行提取和创新,探寻皮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寻求多
摘 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规划。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寻找有效的发力点激发大众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中国画能冠以“中国”二字,其獨特的“诗书画印”表现形式是国学文化精髓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中国画启蒙推广案例是我们有效弘扬国学的体验教学案例之一,三小时实践体验感悟中国画,能够在哲学、美学思想、形式美法
《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作为中美科幻电影的代表之作,均有着居高不下的票房和讨论度.本文选取这两部电影作为代表,通过对两部电影中的背景设置、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分析来具体阐述主导中美两国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影片中的呈现.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本文旨在加强对中美两国核心文化价值观的认识.
摘 要: 德化白瓷的发展,不断是要结合传统的白瓷文化和白瓷艺术,而且要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其实对于艺术创新来讲,就是结合时代思潮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德化白瓷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须融入一些时代元素,才能够更好地被传承下去,这样的艺术创新,其实也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本文针对德化白瓷的创作,对现当代背景下德化白瓷的艺术传承和艺术创新作出了全面分析,力求为德化白瓷提
摘 要: 明代徐渭开创的大泼墨发挥了笔墨的抽象性和抒写性,西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史无前例的狂放笔触加大了油画创作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国徐渭和西方梵高这两位经历与思想状态极其相似的艺术家进行用笔抒写性的比较,得以看到中西方绘画的用笔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在画面的抒写性上有相通之处。从审美角度上来讲,笔触的多样性给画面丰富的层次感和特殊的美感。从绘画形式上来讲,用笔抒写性是传达艺术家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桥梁
摘 要: 舞蹈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文化的体现和象征;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是中国民间舞的一种,同时也是闽南地区独特文化的载体。闽南传统民间舞蹈由闽南文化沃土中诞生,因多样的文化因素造就其丰富的种类,其现有形式和发展变迁都離不开闽南民间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它不仅是闽南传统民间文化的缩影,也是闽南人生活理想和观念价值的寄托。  关 键 词: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
摘 要: 董其昌的行书取法多元,早期宗师晋唐,取韵为上;中期转入宋元,初显风貌;晚期博采众长,独具一格,形成了“淡”“秀”为主的行书风格。董其昌在用笔上方圆并用,连带牵丝;结字上势从奇正,收放自然;章法上空灵疏朗,萧散淡简,影响了同一时期和清代初期的一大批书家,其中以查士标、担当、沈荃等为主要代表人物。  关 键 词: 董其昌;行书;艺术特色;影响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