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她重生情感的幻想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no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在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鲁侍萍基本上是以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为周朴园对立面存在,甚至将周鲁矛盾上升为劳动人民和封建地主间的冲突。一讲到鲁侍萍,关注点总是落在“撕支票”;因为这是她骨气和尊严的体现,说明了她与周朴园的彻底决裂,是对周朴园最有力的无声控诉。
  以上的理解显然是把鲁侍萍简单化、阶级属性化了。事实上,《雷雨》这部剧中,鲁侍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尤其是她的内心,各种冲突的复杂纠结绝不亚于周朴园。更要命的是她在对周朴园的感情上还存在徘徊与幻想。
  鲁侍萍并不清醒,也无法清醒。还是让我们回头看看周鲁两人曾经的爱情吧。三十多年前,周朴园,一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用世俗理念来看,如此优秀的周少爷是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家中的老婢之女发生婚恋之事的。问题是,这位阔少爷受过西方自由思想熏陶,当他面对“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时,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年轻气盛的他,把她摆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和她真诚交往,并从心底爱上了她。可以想象,他们的爱情会招来家庭和社会怎样的反对与重压。或许也正是在这种反抗中,更加坚定了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而侍萍的清新与纯真也熨帖着他焦灼苦闷的内心。试想,面对如此真诚而又执著的周家少爷,不谙世事的侍萍,怎能不感动,又怎能抗拒?于是,侍萍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周朴园,甚至是带着知遇之恩的感激去爱这个男人。她把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了周朴园,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后来的大海。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是那么纯真美好,这或许是侍萍和周朴园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人们常说“爱之深,恨之切”,却不想对有些人来说这爱与恨多数是难以分清的,尤其是在男女感情问题上,鲁侍萍也是这样。是的,侍萍恨周朴园,因为他三十年前的背弃。周朴园为了和一位阔小姐结婚,抛弃了她,而且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抱着刚生下三天的奄奄一息的小儿子。在那一刻,侍萍肯定是痛彻心扉的。周朴园的背弃,无疑是晴天霹雳,她一生幸福就此彻底断送。她这样一个遭遗弃的弱女子,今后还能有什么路?于是,侍萍选择了死,无奈老天不让她死,她被人救活了。被救之后的侍萍没有再寻死,也没有去找机会报复周家,而是艰难地生活着,沉默而隐忍。
  其实,侍萍应该清楚自己与周朴园的爱情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是年少的她对未来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经历了如此大的变故,让她变得更成熟、更现实。她也总算正视了这个不争的事实:自己和周朴园的地位太悬殊了。在旧中国,从没有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一个风流的少爷看上了一个老女佣的女儿,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只会有两个结果。一是私奔,从此做一对苦命鸳鸯。多半享惯了富贵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即使一时做到了也难免不反悔。二是只有分手,当时是痛苦万般,但最终时间会使一切变得更好。周朴园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过,但他毕竟更爱他自己,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选择放弃侍萍。这样的故事在旧中国并不少见,周朴园也不是惟一一个薄情公子。在那样的年代,能够背弃家庭而选择自己感情的人终究寥寥无几。
  所以,痛定思痛之后的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绝情虽然有怨恨,但也只是有限的。更何况当年周朴园抛弃她,也肯定是受到了来自家庭与社会各方的压力,有迫于无奈的成分在里面。况且,我们说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要看到他过得比自己好,放弃侍萍,周朴园能换来更好的前途,从这种意义上说,侍萍对周朴园的背弃不可能有过深的仇恨。只是当年周家在处理侍萍的方式上做得太过分,让她一时接受不了,这种冷酷无情险些使她命丧黄泉,所以在这一点上,侍萍是无论如何都会记恨于心的。
  可是,这种恨,并不是单一地指向周朴园这个薄情郎,或许在侍萍心目中,周家,当年周家的封建家长才是最可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雷雨》的一段台词中看到: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朴: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让我们仔细看看鲁侍萍对周朴园的这番痛斥吧。痛斥的对象从一开始的“你”慢慢成了“你们”、“你们家”和“你们老太太”。这绝非鲁侍萍情绪激动而导致的语无伦次!于侍萍而言,今日的一切不幸,周朴园固然要承担责任,但最终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他,而应该是以周家“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而眼前这个她声泪俱下痛斥的周朴园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当时的他迫不得已。
  《雷雨》其他片段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意思。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告诫她说“人心易变”,说“妈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这里说“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不就是在说周朴园?到这个时候,鲁侍萍还是愿意认为周朴园并不坏,只是因为不敢跟大家庭作反抗才背弃了她。从头到尾,鲁侍萍对周朴园都还是存有幻想。
  毕竟,鲁侍萍对曾经的那段恋情难以割舍,对感情的对象——周朴园也是难以忘怀,她从来没有看清楚周朴园的真正本质。一个女人陷入了感情的漩涡中,就难以用理性的眼光去判断了,尽管这个男人给她造成的是难以愈合的伤痛。
  课文一开始,写鲁侍萍接到蘩漪的信来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周朴园。如果说她理智清醒的话,按照鲁侍萍一贯的沉默隐忍是应该选择立即离开,而不是留下跟周朴园有见面的机会,一步一步让周朴园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应该说接下来的发展是鲁侍萍一点一点有意无意地去揭开事实的真相的。我们看看其中的一段对话吧:
  朴: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哦。
  朴:你知道么?
  鲁: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朴: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不敢说。
  朴:哦。
  鲁: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当周朴园说“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不想再谈下去的时候,鲁侍萍却用“也许记得”这样的话,引起周朴园接着谈下去的兴趣,而且这种状况在他俩的谈话中不止一次。甚至在周朴园打算终止谈话的时候,她仍然两眼含泪地望着周朴园(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问老爷没有事了。在周鲁的对话中,鲁侍萍总是给人一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感觉,而最终事情的走向是鲁侍萍身份揭晓。这或许正是鲁侍萍潜意识里所要的,她是希望看看周朴园到底对她还有多少怀念和感情,她也希望周朴园能够一眼认出她就是当年的侍萍。可惜的是,三十年的艰辛,容颜早已不再,她认得周朴园,而周朴园面对她已毫无反应。于是她一点一点讲起往事,希望周朴园能够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的侍萍。但周朴园以为侍萍早死,也根本没有料到侍萍会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所以压根都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女人会是他所怀念的侍萍。那种对话,对话中的期待、犹豫,对侍萍来说终究是不小的煎熬。而言谈中,周朴园对往事的篡改,更让她伤心,也看到了周朴园的伪善。当然也有感动,那是她看到周朴园为她布置的一切和保留的习惯时。所以周鲁相认的这长段的对白中,鲁侍萍的内心是翻腾不休、爱恨交织的。
  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鲁侍萍没有想象中那样刚强,在周朴园的“忏悔”中,她心中那棵本不茂盛的仇恨之树,轰然倒塌。她低头叹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这句话中又有多少可以玩味的东西!我们分明感觉到此时的侍萍开始回忆起她那“未上年纪”之时。狡猾的周朴园再次让鲁侍萍上了当!三十年前和周朴园在一起的时光确实是她一生中惟一在感情上得到满足的生活,侍萍终究是无法彻底否定过去的恋情。爱,让她重生情感的幻想,先前的那些怨恨,此时衍化出成比例的怀旧情结。“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鲁最终相认之时,鲁侍萍的这席话早已泄露她对往事的怀恋。
  如果周鲁的相认到这里结束倒也是个完满的结果。鲁侍萍从周朴园那里找到了感情的认同,善良的她完全可以靠着周朴园的这点怀念度过余生。可惜的是,周朴园用他自私龌龊的心去猜度侍萍的心,他怕侍萍的出现对自己不利,选择他以为万能的方式来解决此事——用支票打发鲁侍萍。这再一次让他刚刚在鲁侍萍心中树起的形象又一次倒地。鲁侍萍毫不犹豫地撕毁了支票,她没有想到深爱过的男人竟然会这样看她,这是让她接受不了的。她撕掉支票的那一刻,可以说是对周朴园彻彻底底地绝望了。这一“撕”,为的是保持她作为一个女人在男人面前的尊严,也撕毁了她对周朴园最后的感情。那一刻的鲁侍萍是最清醒最坚决的,但是后来是不是一直有这样的理智,倒是很难说的,尤其是从上文讲到的她对四凤的告诫中看。
  游走在幻想与现实间,徘徊在爱恨交织中,这便是曹禺笔下的鲁侍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7级教育硕士/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秃子是我们中学时代的一代名流,相信所有健在的同学都会笑嘻嘻地点头同意,然后互相朝对方露出一副“你知道他最近有什么新情况么”的下流表情。  “健在”一词并非笔者耸人听闻,而只是本人一贯措辞谨慎使然。据我所知,鸭镇中学973班的52名学生,在短短的二十来年间,已先后有六位同学作古。他们分别是溺毙(1999)、车祸(2011)、伏法(2013)、酒精中毒(2014)、自杀(2017)、癌症(2019)
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音乐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音乐课堂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学耳目一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综合现代生活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将成为一门新的教学艺术,更给音乐课平添了许多乐趣。下面我谈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
他的名字,我们一般人可能都不熟悉,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享受”和“方便”,却都与他的发明成果相连,小如手机里微波电子零件如射频开关、前端放大器、功率放大器、CD音响唱碟、DVD放映机、个人电脑中读二元数据的半导体雷射激光器,大如电子通讯的发电站等微波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凭借这些研究成果,他不仅获得了代表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章与国家技术奖章,这在美国科技界是少之又少的,而
数学史上著名的一个大恩怨许多人在中学学解方程时都听老师讲过。故事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塔塔利亚发现了三次方程的解法,秘而不宣。一位叫卡当的骗子把解法骗到了手,公布出来,并宣称是他自己发现的。塔塔利亚一气之下向卡当挑战比赛解方程,大获全胜,因为塔塔利亚教他时留了一招。不过至今这些公式还被称作卡当公式,而塔塔利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塔塔利亚只是一个外号,意大利语意思是“结巴”。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
散文不好写,散文亦不好教。很多教师更偏爱教文言文,字词句章,条分缕析,有条有理。而很少有教师爱教散文,内容庞杂,主旨含蓄,难于驾驭。因此,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下称《散文选读》)往往遭冷遇,不如《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古典文学受欢迎。笔者以为《散文选读》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从树人育人角度讲,《散文选读》的作用远远超过《史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因此,我们决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重视对
代际锁定与优化升级    富二代从小成长环境优越,父辈生存意义上的压力不复存在,不需要再去打地铺。然而,在父辈们所熟悉的老产业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也很难摆脱弱势地位。但是,他们面对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压力、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父辈们知识和经验之外的新领域,他们可能会拥有自己新的机会。  富二代们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管理学认为,家族企业传承存在着一种“代际锁定效
摘要:通过微型项目式教学,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进行单元化整合,通过“任务”引领,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概念和规律中的逻辑关联,构建知识链条,最终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和“作品”作为项目的“成果”,实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度学习,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核心素养;深度教学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11-0042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正在进行的一系列设计规划及装置使人类在月球上的居住生活已达到了地球生活的90%-95%的高水平。  人类正在加速对月球进行探索与开发,舒适的居住区以及美味佳肴很快将出现在月球上。最近,一个由国际著名科学家、工程师等组成的共同设计小组,正在对月球上的绿色生活区进行切实可行的构思和规划,这个绿色区将能为十来个地球人提供新鲜蔬菜和鱼,以及宽敞的居住舱和清洁的饮用水,尽管是用他们的尿液通过处理后再循环使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广的思想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承载着德育、智育、美育使命。在语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古诗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成“读”、“背”、“默”、“解”、“品”、“唱”、“诌”——“七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好古诗由诵读开始。从能力阶段上看,我把古诗诵读分为三个层次:接触性
我曾有幸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目睹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风采。余老师的课堂,铅华洗尽,清水芙蓉,行云流水,高潮迭起,处处洋溢着对文本、语言的痴情与爱恋。  余老师执教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气势磅礴,画面壮美。在“练习朗读”板块,余老师根据词的意境,给学生提出了很细化、立意很高的朗读建议:1.读出字词句的力度;2.读出若干字的长度;3.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