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我是一个被质疑的实力派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联璧合,缺一不可”,金马奖评审团主席许鞍华这样形容七月与安生这两个角色,这也是对马思纯和周冬雨同拿影后的最佳注解。马思纯自言成长经历更接近乖巧的七月,不过,就像电影末尾,七月做出独自生下孩子并出去闯荡的大胆决定,乖乖女马思纯也经历过从“不爱争”到“要去争”的心路历程,这也让她在演员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谈封后:“没想过拿奖,也没准备感言”
  回到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冯小刚公布影后的那一刻,当听到“周冬雨”的名字时,终于卸下包袱的马思纯并没有感到大起大落,而是感觉很踏实,上前拥抱了准备上台领奖的周冬雨。接着冯小刚重复了两遍“还有马思纯”,刚给好友送上祝福的马思纯瞬间懵了。那个疯狂的夜晚过去了,马思纯过了几天都有些恍惚:“我真的没想过拿奖,也没准备获奖感言,要是事先有准备,在台上说成那样也挺丢人的。”
  回忆起当时一起拍戏的经历,马思纯非常感谢周冬雨这个“最佳损友”,“和她演对手戏特别过瘾,事实上我们也成了好朋友,经常互损开玩笑,也很信任对方”。正如颁奖礼上她说的那样,“有一个好的对手才有一个好的我”,入戏的双生花成就了彼此。
  谈角色:“七月的痛苦可以感同身受”
  观众开始熟悉马思纯,大多是因为2015年大热的根据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的青春片《左耳》。马思纯演的是风情万种、敢爱敢恨的叛逆女孩黎吧啦,与现实中的她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开拍前,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很多人都觉得她“太乖,太胖”,于是不服输的马思纯进组后疯狂减肥,十天减了十多斤。
  更难的在于生活状态的体验,在演这部戏之前,特别“宅”的马思纯从没去过夜店。为了演好这个叛逆的孤女,她从家里搬到外面,一个人住了三个月,和亲人朋友基本断了联系,还去夜店体验生活。“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喜欢‘争’的人,但《左耳》是一个契机,因为我从来没有那么想要去演一个角色。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好演员。”这份努力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监制陈可辛、导演曾国祥在为《七月与安生》选角时,因为先前对吧啦这个角色的印象,最初他们都属意马思纯来演个性张扬的安生,接触后才发现她更接近七月。“我的成长经历的确更像七月,小时候比较按部就班,也比较传统”。
  对于马思纯来说,演吧啦的挑战更多的在于行动上,“要外放的、风情的”,而演七月就需要演出那种“压抑但又暗流涌动的情绪”。在她看来,七月与安生本来就是同一个人,是一个女性的两面。“小时候看书我更喜欢安生那种轰轰烈烈、自由自在的人生,但现在更能理解七月的心情,她的痛苦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她说,正因为七月压抑后的爆发,才更喜欢这个角色。
  谈标签:“都是演员,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这两年,观众在《左耳》《盗墓笔记》等多部大热话题作品中都能找到马思纯的身影,一系列性格迥异的角色让人逐渐忘记了,曾经贴在她身上的唯一标签是蒋雯丽的侄女。她曾说过,别人只能看到这个“光环”,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一座金马奖杯终于让她证明了自己。她说:“我是一个被质疑的实力派,虽然被质疑过,但也是有一点点实力的。”
  马思纯一直有三个愿望: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嫁一个好人。第三个愿望离1988年出生、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她还有些远,而第一个愿望已经完成。这位从16岁开始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写点东西的女“文青”,去年出版了自己首部图文随笔集《如果有一件小事是重要的》。
  至于第二个愿望——自编自导一部电影,她曾经离此只有几步的距离。马思纯当初高考本来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可惜没有考上,于是便听从妈妈的建议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大二那年,非科班出身的她拍摄了出道之作《爸爸我怀了你的孩子》,这让马思纯真正爱上了表演,从而不顾母亲的反对,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2008年出道,之后的六年里,马思纯出演的电视剧和电影大多以都市爱情题材为主,合作演员里经常有她的小姨——蒋雯丽。尽管蒋雯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除了在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 里让侄女演了一个小角色,她和丈夫顾长卫再没为她开过小灶,但“蔣雯丽侄女”这个标签在那几年里一直跟着马思纯,如影随形。以前她还会回避相关的话题,后来她想通了,“如果大家只能看到这个标签,是因为我做得还不够好”。
  如今,马思纯已经能坦然面对这个曾经的烦恼,“小姨一直是我的榜样,虽然我们年纪差很多,但作为演员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希望遇到合适的角色,创作好的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保持初心”。
  (选自2016年12月5日《新闻晨报》,本刊有改动)
其他文献
很多人都明白努力的重要性,也都在“努力”,可是为什么付出努力不一定就收获成功呢?那么就看看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努力”程度怎么样?  回答下列问题。(A.非常不同意 B.不同意 C.无所谓 D.同意 E.非常同意)  1.当我碰到一个困难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求助。( )  2.我的很多时间都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3.我不喜欢我的时间安排过于规律,我喜欢稍微有一些变化。( )  
1993年5月,笔者调入邓小平研究组。当时冷溶(现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同志讲,调你和其他同志来,就是加强撰写《邓小平年谱》的工作。到2009年12月,《邓小平年谱》出齐,前后长达16年。这项巨大工程是在室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是新老同志的相互协作的集体智慧结晶。笔者在收集、核阅、研究10多万份关于邓小平报告、讲话、文章、电报、批示、题词以及相关的档案材料和书刊资料基础上,用10多
以版做纸,以刀代笔,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版画社团的学生们带着对传统艺术的崇敬,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稚嫩童真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勾画生活风景,折射民俗风情,渗透乡土特色,浸润艺术魅力,表达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
摘 要:对《现代足球竞赛规则演变及尽快修改的必要性和思路》中提出的问题与作者商榷,对该文将“现行裁判规则违背公平竞赛的原则”与“裁判规则在判罚中存在的争议焦点”作为规则修改必要性的立论基点,以及引入“鹰眼”、“净时间”、“双裁判”等的思路提出质疑。通过对规则本质特征和演变机制的梳理,认为规则修改不能以科技取代人,不能忽视足球“基因”,应遵循规则理念,彰显足球“个性”,并对规则修改的未来趋势提出建议
情态动词can和could的用法是七年级英语教材中的重点语法项目之一,也是中考英语考查热点之一。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运用情态动词can和could,现将二者的用法解析如下。    一、can的用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A.表示能力。can表示能力时,意思是“能、会”,“不能、不会”则用can’t。例如:  1. I can speak a little English. 我能讲一点英语。  2. H
中国玩具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的玩具,如石球、陶埙、陶哨等。随着经济、科技与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它们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有些玩具甚至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先驱,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成长、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陶冶品德、激发创造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
小时候因为姊妹多,家境贫寒,经常受人欺侮。每次受气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我们吃了亏还要受母亲的责骂。即使我们有理。母亲也不去与别人论理,反而责怪自己的儿女,这让我们心里很不平衡。母亲说:“人亏亏一时,不会亏一世。好人人欺天不欺。”  我非常不解,觉得母亲有点软弱,于是心里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好好报复所有欺侮我们的人。仇恨的种子在我心里悄然萌芽。  有一年夏天,我跟随母亲
中文名:《里约大冒险2》  原片名:《Rio 2》  语言:英语 / 葡萄牙语  类型:喜剧 / 动画 / 家庭 / 冒险  导演:卡洛斯·沙尔丹哈  编剧:唐·莱默 / 卡洛斯·沙尔丹哈  主要配音演员:安妮·海瑟薇 / 杰西·艾森伯格  首映日期:2014年4月11日 (美国)  在亚马逊丛林腹地,探险科学家图里奥夫妻发现了几近灭绝的野生蓝色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夫妻俩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消
近日,阅读了发表在《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年第12期上的《机械波概念心理模型的建构与异构》一文(下文简称《异构》),联想到平时教学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觉得有关机械波的一些概念需要加以澄清,以便学生建立清晰正确的机械波有关概念.  1关于波的图象  《异构》一文利用了如图1所示的波形图去探查学生对机械波的理解.学生被要求说出图1中A、B、C、D、E、F各点的振幅.结果学生们都认为A、B、C、D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它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谚语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谚语源远流长,它既有民间流传的谚语,又有来自《圣经》的、莎士比亚作品的和《伊索寓言》的,还有很多外来谚语。以下辑录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英语谚语,请同学们欣赏!  1.Fish  (1)The best fish swi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