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人为本观点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以人为本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6-0033-02
科学发展观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治国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把握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
一、必然性及其理论创新
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和发展等问题,强调作为手段的人与作为目的人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把人当作发展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坚持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等关系出发,深刻地研究商品经济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发展等问题,强调社会必要劳动和劳动人民购买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购买力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变化发展的。最初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加社会发展。上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落后国家诞生以后,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一般都把发展目标定在追赶经济强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上。这种脱离人民群众利益,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错误,是导致苏联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我国最早的发展观同前苏联极其相似;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观主要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实现人的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新世纪新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摆在了发展观的首位,提升到发展目标的高度。从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主要的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但是,人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把以人民为本扩大到了以人为本,凸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新思想和新任务。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关系。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灵魂和主线。只要我们树立和坚持了以人为本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融会贯通,迎刃而解了。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因素,人的物质、政治和文化需要(因时因人有侧重)造就了一个包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社会关系体系,造就了一个包含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社会有机体。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潜动能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又是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的。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本位。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差距扩大、社会事业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需要和发展问题。中央提出协调发展、“五个统筹”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以全面而自由为特征。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在人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中逐渐实现的长远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它阶段有不同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健康的需要或消费除外)是统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首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需要是满足精神需要的基础和保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增加供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收入水平与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所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大国民收入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困难居民分配的比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尤其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要生产供给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尤其要完善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政府系统,使公共物品和服务不断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其次,人都是有精神需要的。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追求得更多的是精神(政治和文化)需要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之间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确立和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关系,得到政治权益。当前,我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重点是推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是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水平。
第三,文化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和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但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绝不等于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政。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观点和信仰习惯,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信仰习惯、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实实在在的教育权益。我们要在“二为”、“双百”方针指导下,保护、引导和发展儒家、宗教、地方等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在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收费制度、发展助学贷款、减免学费杂费等多项措施,解决好贫困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6-0033-02
科学发展观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治国新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把握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
一、必然性及其理论创新
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和发展等问题,强调作为手段的人与作为目的人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把人当作发展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坚持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等关系出发,深刻地研究商品经济的本质、基本矛盾和发展等问题,强调社会必要劳动和劳动人民购买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购买力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变化发展的。最初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加社会发展。上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落后国家诞生以后,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一般都把发展目标定在追赶经济强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上。这种脱离人民群众利益,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错误,是导致苏联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我国最早的发展观同前苏联极其相似;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观主要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实现人的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新世纪新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摆在了发展观的首位,提升到发展目标的高度。从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人为本主要的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但是,人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把以人民为本扩大到了以人为本,凸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新思想和新任务。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主线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关系。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贯穿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灵魂和主线。只要我们树立和坚持了以人为本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融会贯通,迎刃而解了。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因素,人的物质、政治和文化需要(因时因人有侧重)造就了一个包含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社会关系体系,造就了一个包含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社会有机体。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潜动能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又是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的。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政治文化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本位。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差距扩大、社会事业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人的需要和发展问题。中央提出协调发展、“五个统筹”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以全面而自由为特征。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在人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中逐渐实现的长远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它阶段有不同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健康的需要或消费除外)是统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首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需要是满足精神需要的基础和保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调整结构、增加供给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收入水平与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所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大国民收入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困难居民分配的比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尤其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要生产供给价廉物美的消费品。尤其要完善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政府系统,使公共物品和服务不断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其次,人都是有精神需要的。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追求得更多的是精神(政治和文化)需要和发展。尤其是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之间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确立和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关系,得到政治权益。当前,我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重点是推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是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水平。
第三,文化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和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但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绝不等于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政。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观点和信仰习惯,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信仰习惯、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实实在在的教育权益。我们要在“二为”、“双百”方针指导下,保护、引导和发展儒家、宗教、地方等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在切实抓好青少年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收费制度、发展助学贷款、减免学费杂费等多项措施,解决好贫困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