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禹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禹州461670)
【摘要】教学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是必须要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高效课堂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状态呢?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着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而学生的这种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学生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得多就应该
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几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很多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
的问题。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使用的各种教法都要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以学法去促进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双赢。“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高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地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作者、该文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的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文章进行理解,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标明,到课堂当中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提出一写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呢?这种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除与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习惯差。
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未知问题的有效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字音的正确朗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教师要通过范读、光盘朗读欣赏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学生试读过程中矫正学生朗读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三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首先要对待学生要讲求客观民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彻底摒弃那种“教父教母”的不良形象,着力建立良师益友关系。在学生犯了错误或发生问题的时候,要本着宽容心态和不武断原则,允许他们“说话和申辩”,并帮助他们努力纠偏改正。要承认和面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讲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切不可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自己的好恶把学生简单粗暴地分为三六九等,更不能“淘汰和拒绝”学生。
其次要坚持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坚持以激励为主。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和问题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号召和发动全班同学对他们多接触、多亲近、多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外来的温暖。要尽量挖掘和放大他们的闪亮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和成就感。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简单粗暴,一棒子打死,要加以心理上的正确疏导。否则,会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或破罐子破摔,贻误一生。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思考高效教学的策略,掌握高效教学的方法,精心施教,勤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就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星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09
[2] 胡兴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J]-新校园(中旬版),2011
[3] 张亚龙,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 2012
【摘要】教学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是必须要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高效课堂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状态呢?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着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而学生的这种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这种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学生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得多就应该
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几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很多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
的问题。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使用的各种教法都要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以学法去促进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双赢。“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高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地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作者、该文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的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文章进行理解,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标明,到课堂当中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提出一写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呢?这种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除与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习惯差。
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未知问题的有效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字音的正确朗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教师要通过范读、光盘朗读欣赏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学生试读过程中矫正学生朗读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三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人云亦云中有独到见解,通过教师肯定性支持、善意的指正,逐步实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完善,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首先要对待学生要讲求客观民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彻底摒弃那种“教父教母”的不良形象,着力建立良师益友关系。在学生犯了错误或发生问题的时候,要本着宽容心态和不武断原则,允许他们“说话和申辩”,并帮助他们努力纠偏改正。要承认和面对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讲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切不可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自己的好恶把学生简单粗暴地分为三六九等,更不能“淘汰和拒绝”学生。
其次要坚持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坚持以激励为主。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和问题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号召和发动全班同学对他们多接触、多亲近、多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外来的温暖。要尽量挖掘和放大他们的闪亮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和成就感。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简单粗暴,一棒子打死,要加以心理上的正确疏导。否则,会造成他们的自闭心理或破罐子破摔,贻误一生。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思考高效教学的策略,掌握高效教学的方法,精心施教,勤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就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星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09
[2] 胡兴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J]-新校园(中旬版),2011
[3] 张亚龙,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