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民居是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积累了劳动者几千年丰富的建筑设计思想,带着浓厚的乡土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民居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承载着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使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古民居;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62-0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尽相同。我国的民居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结合自然、气候、地形、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因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产生了众多特色民居,它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那些散落在广大农村地区优秀的古民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建筑精美、结构科学、历史气息浓厚、保存完好的优秀古民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将重新焕发青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古民居的种类
  
  民居建筑数量大、分布广,建筑形式千差万别。由于地域的广阔、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人文情况各不相同,各地民居各抱地势,建筑形式、结构布局呈现出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以及人们信仰的不同,各地民居又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以规整式为主,主要采取中轴对称方式的布局。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按照民居的平面形式将其分为九种,分别是圆形住宅、纵长方形住宅、横长方形住宅、曲尺形住宅、三合院、四合院、三合院与三合院混合型、环形以及窑洞式住宅。三合院、四合院或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型住宅在我国分布最广,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福建的环形建筑——土楼设计最为独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这些建筑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出适合当地最佳的居住形式。中国民居所表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是当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古民居的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也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在这一大形势下,我国几千年丰富的民居建筑及其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全国已经有许多古民居、古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它们不仅在无形中宣传着当地的文化,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了传统文化的新价值,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乔家大院等。然而,全国的古民居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建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越来越紧,而新农村的建设在很大一部分地区被简单地认为就是“拆掉老房子,盖起新砖房”。因此,许多建筑形式独特、保存完好、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古民居被拆除,甚至一些已经被列入保护的古民居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拆除,这些优秀的古民居在拆除之后连一张最起码的照片都未留下,更不用说留下珍贵的文图资料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前居住在传统民居中的群体,也在不断进行着居住环境的改造。另外,由于古民居时代久远,许多现已成为危房,继续居住下去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居民们为了生存,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又不得不将其推倒重建。古老的民居开始倒下、消失。土木建筑换成了砖混结构,古老的村庄里建起了小洋楼,代表着贫穷、落后的古民居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象征着新时代、新生活、富裕生活的砖混建筑,在古民居倒塌的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村、两个村或在更大范围内规划的民居建筑共用一张图纸,形成了“千村一面、万街一景”的景象。
  长期以来,古民居的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政府保护资金的缺乏,古民居的保护已成为纸上谈兵。导致古民居消失的最大因素是经济因素,而政府“树形象”、“要政绩”,是对古民居破坏的另一因素。古民居是建筑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优秀的榫卯结构的民居巍然屹立,被媒体称为最“牛”的建筑。优秀的传统民居是不可取代、不可再生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古民居的价值
  
  “倘若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从某种意义说,华夏民族留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须,它们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断唤醒我们的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从而让我们一代一代人拥有精神的家园。”古民居是一个地区、一个村落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载体,它们无声无息地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用砖、木、瓦、石写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篇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民居的珍贵在于它本身的价值以及蕴涵着的历史文化价值。要保护古民居,首先要了解它的价值。古民居的价值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我们不仅要了解古民居自身的价值,还要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一座优秀的古民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我们与远古对话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因此,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居文化,对维护国家传统文化的安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对优秀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对宣传祖国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已全面展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村容改造之间的关系,创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村落,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中明确规定,除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政府登记在册的乡土建筑外,农村及乡镇中的普通乡土建筑,经鉴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也应受到保护。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的日趋繁荣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群众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古民居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地政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保护和利用。
  (一)对古民居的现状进行评估
  古民居保护和管理工作,地方政府是关键。地方政府要有计划地选择一批优秀的古民居,对其自身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衍生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有效地评估。评估古民居保护、利用与区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评估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评估以保护对象本体为中心,体现出古民居的真实性、可读性和综合价值,要以实现古民居的社会效益为目标,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古民居的现状,深入分析保护的意义。评估是编制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规划
  新农村的保护规划不仅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还要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制定古民居保护规划时,要分析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演变的过程,根据相关特点合理编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持好传统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形成点、线、面、风貌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格局,着力解决古民居的保护、改造与利用的关系,创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改造不仅仅是保护历史的问题,也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保护规划既要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又要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三)充分挖掘古民居的内在价值
  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做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使古民居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又要让古民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广大群众能够亲身体验到保护古民居的好处,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古民居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保护和利用上,还要发掘和发展好传统产业,深入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形成传统村落文化,创造出传统文化的新特点,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活水平。
  
  五、古民居的研究
  
  古民居得到了初步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是为了今后更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古民居,是为了更广泛地宣传传统文化。做好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更深入地调查,进一步摸清古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研究历史文献对古民居的记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研究、整理传统工艺,充分发掘当地民居建筑的价值和地方特色,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古民居的研究可分多个课题进行,分析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异地建筑对其影响、建筑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等。通过研究,挖掘出古民居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宣传工作,从而充分展示古民居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
  古民居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更要吸取在城市建设中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训。防止为了政绩、形象而毁掉古民居的现象出现,把古民居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点,要持之以恒地营造出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使新农村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密切。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民居的保护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2]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新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丹青.守望与反思[N].中国文物报,总第1428期.
其他文献
红河地区的交通开发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近代新式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为分界,以前的交通可以笼统概括为传统交通。红河水运和马帮运输是红河地区交通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
[摘要]太平关银锭,以前没有见过文字介绍,资料上面所能见到的只有《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刊登的一品图片,并将其列入江西省部分。太平关银锭在中国银锭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其属地和背景复杂而实物又非常罕见,所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实物和太平关的历史沿革,分析考证太平关银锭的归属。  [关键词]太平关;银锭;税银  [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载脂蛋白E(ApoE)基因分布特征。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认知障碍门诊1999-2010-04连续就诊的 AD患者,根据发病年龄(AAO )分为早发性 AD (EOAD ,AAO
目的:探讨静滴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对脑室出血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自2007-07-2013-06选取脑室出血外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人52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
目的应用磁共振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视神经病变的进行诊断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3例临床诊断为视神经病变的患者眼眶常规MR扫描,MR 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运用A
义学是私学的一种,是私人捐资建立或宗族设立的乡校村学,是免费的蒙学。甘肃义学最早出现于明代,普遍设立于清代。义学对甘肃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民族教育的先河。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