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学的怀抱教古诗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名作,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于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王教授将其纳入了定篇的范畴,认为在教学中“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朱自清先生也在《经典常谈》中说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重视作品的理解与积累,而对作品的欣赏、体味则显得不够。我在教学《游园不值》的时候,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回到文学的怀抱,尝试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并依此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做到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
  2.通过意象体悟、抓中心字、情境设想、比较等方法理解鉴赏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美美地说说。
  4.背诵、默写诗歌。
  【设计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朗诵诗歌是欣赏诗歌的基本途径,但教师对孩子们的要求往往过于笼统,所以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根据诗歌的特点和我对古诗朗诵的理解,提出了“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的层次要求。诗歌内容与表达的鉴赏也是有其独特的要求的,因为前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教学,所以这节课我想着重引导孩子通过“意象”“情境”这两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来进行深入体验,同时根据这首诗的特点,通过“抓中心字”“比较”的鉴赏方法,进一步领会。】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学过这首诗吗?谁来读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另外一首传颂千古的诗,题目是(齐读)——《游园不值》。
  板块二:诵读诗歌
  1.大家都知道,诗歌特别好读,读来朗朗上口。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诗歌的朗诵学习开始。朗诵诗歌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课前大家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谁先来读读这首诗?
  2.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曾做过研究,诗歌与音乐、舞蹈原来是同时进行的,人们活动时一边唱诗,一边舞蹈。后来诗歌虽然分化出来了,但古人作诗的时候仍旧像音乐、舞蹈一样非常注重节律。所以我们朗诵诗歌也要读出节律,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大家自由练习。
  练得怎么样?谁来展示展示?
  4.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讲究诗句的停顿,像每行七字的诗句,一般在第二、四、七字上停顿。我国古人诵读诗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把一二声读得比较长,三四声读得比较短。比如“印苍苔”,“印”第四声要读得短,“苍苔”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要稍微延长一点,读成“印苍——苔——”。那“久不开”“关不住”“出墙来”怎么读?想听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吗?老师来学学好不好?
  5.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要像古人那样吟诵,当有些地方按照古人的方法处理以后,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关不住”将“关”拉长,“不住”急促而止,“出墙来”一字一字高腔拉长,韵味无穷。大家自己再自由揣摩、诵读,小组内大家交流交流。
  6.刚才我们仅仅从形式上研究了这首诗,诵读的最高境界是从诵读声中听出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我把它叫做“音义共生”。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认真品读诗歌。
  【设计思考:我认为古诗的朗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读正确,声音洪亮,我把它概括成“字正腔圆”;第二个层次是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我把它概括成“节律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蕴里,表情、动作、声音的高低起伏等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我把它概括为“音义共生”。第一层次着重在预习中解决,第三层次还要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体会,这部分着重练习第二个层次。同学们平时在朗读诗歌中,对于停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平仄读法根本不懂。我认为,古人是按照平仄规律吟诗的,我们可以把诗歌吟诵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可以在朗读中借鉴一些东西,如“关不住”“出墙来”的吟诵方法,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回到古人的状态。】
  板块三:品读诗歌
  1.品读诗歌首先是品词,品出每个词的滋味。我们先仔细看一看,这首诗写了哪几样东西?(屐齿柴扉苍苔红杏)其中哪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它们分别带来了怎样的春天?
  (1) 对比出示苍苔与红杏的图片,学生自由交流苍苔与红杏带给我们的感觉,在学生自由体会的基础上,揭示:古诗中一般用“苍苔”代表一种自然淡雅与幽静。如白居易的《石上苔》中“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一般用“红杏”代表烂漫的春色。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同学们,古人常用某种东西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这景物就叫“意象”,比如“红杏”、苍苔”,我们学诗的时候要抓住这些景物,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屐齿”和“柴扉”,请看两段资料:(自由默读)
  ①屐:木底的鞋子。齿:鞋子底下的前后跟。历史上传说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登坡和在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曰“谢公屐”。后来很多诗文都借“屐”表达“休闲旅游”。李白就曾写过:“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清澈的溪水绿波荡漾,上面有猿猴在啼唤。我脚蹬着谢公屐,爬在青山上,就像是登上了青云所做的梯子。)
  ②柴扉:用柴做的门。古诗中经常用“柴扉”来代表雅士、隐者住的地方。如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黄昏的山中,把你送走后我就关上柴门。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您还会再来吗?)
  看明白了吗?“屐齿”是什么东西?它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柴扉”是什么?它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思考:古诗中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表示特定的含义,小学学古诗就应该开始这种积累,如“松”“竹”“梅”等。这个环节就是回到生活和典故的原点,体会这种特定的含义,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提供背景,同时也是诗歌学法的指导与体验。】
  2.品读诗歌不但要品词,还要品句。古诗中常常有些关键的字,就表达了诗句的意思,透露了诗人的情感,这首诗里面有吗?
  ●怜:什么意思?怜什么?把你的怜爱表示出来吧!
  ●扣:什么意思?为什么小扣?好的,你来扣一扣吧!
  ●满:为什么?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春色?
  ●关:这关得住吗?是啊,谁能挡得住春的脚步呢?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你来告诉大家吧!
  ●出:你从这个“出”字看到了什么?对呀,你来赞一赞这生机盎然的红杏吧!好啊,你来展示一下这喷芳吐艳的红杏吧!
  3.我们一起来完整地分享一下叶绍翁的诗情画意吧!(女生前两行,男生后两行)
  4.古诗就是这么奇妙,寥寥28个字,就为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过,这已经是历史了,今天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叶绍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美美地表达出来吗?同桌先相互说说,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从单个词上升到整个句子意蕴的领悟,引导学生抓住每句诗的关键字体会,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同时这也是板块二的延续,“音义共生”在这里体现。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就像诗人一样,走进了烂漫的春色,这时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可谓水到渠成。】
  板块四:比较鉴赏
  诗歌学到这儿,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1.“应怜屐齿印苍苔”是诗人的推测,你同意他的推测吗?为什么?
  2.宋朝诗人陆游在叶绍翁之前就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它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都很接近,你觉得哪句更好?为什么?
  【设计思考:古诗用词的推敲是有传统的,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佳话何止千万,因此推敲、比较是理解、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这个环节引导孩子们与作者进行对话,只要联系下文“小扣柴扉久不开”就知道,诗人“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推测是站不住脚的,但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对春的热爱啊!第二问的比较使我们更容易体会到春色的烂漫与生机,诗人赞赏之情、遣词之妙立现眼前。】
  板块五:总结破题
  1.最后,让我们回到诗歌的题目《游园不值》,“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呢?你认为叶绍翁是“值”还是“不值”呢?
  2.集体背诵诗歌。
  3.熟悉作者,推介阅读。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是江湖派诗人,擅长写七绝。他的诗都是描写山林景物和酬赠朋友之作。除名作《游园不值》外,其他如《田家三秋》、《夜书所见》等都写得词淡意远,很有情致。
  【设计思考:采用倒序处理,最后回到题目、介绍诗人,一方面可以提升对诗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孩子对叶绍翁的仰慕,激发孩子自己自主学习叶绍翁的诗歌乃至学习宋诗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吸收外国文化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十分重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对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而《西游记》的英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译者在视域融合的背景下的译者主体性。本文主要从视域融合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详细对比研究韦利译本和余国藩译本的《西游记》,从而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
常听同行谈起教学智慧,听得多了,两点感受便逐渐生成。  其一,教学智慧高不可攀。关于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个定义,非常符合广大教师对教学智慧的内涵认同,认为“临场决断、随机应变”是教学智慧的核心要义。因此,每次说到教学智慧,就会联想到那些名师在课堂现场举重若轻、运筹帷幄的灵动艺术。于是,大家慨叹:教学智慧“神圣无比”!
摘 要:为了提升营运车辆安全性能,有效遏制和减少因车辆主动安全性能不足导致的道路运输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2月26日发布行业标准JT/T 1178.1-2018《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第1部分:载货汽车》,标准中第4.9项要求:载货汽车在空载状态下按照附录B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转弯通道最大宽度应小于等于5.0m。本文以标准中附录B《车辆直角弯道通过性试验方法》为基础,根据汽
2012年4月13日上午,位于长春市中心的吉林省博物院内外,人头攒动,彩球飘舞,彩带飞扬,一派欢庆景象。由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吉林省博物院联合承办的全国首次中国职业教育史展览在此隆重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化文等领导出席揭幕仪式,经吉林省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同时揭牌。鲁昕副部长
1907年,受小人的告密,清政府急电令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端年带领300清兵包围“鉴湖女侠”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  接到命令后,山阴知县李钟岳心中着实难过。从个人情感来说,他与秋瑾也有些交情,当初,大通学堂开学典礼,他还到场并发表了讲话,实在不忍巾帼女侠遭此大难。李钟岳从内心十分敬佩秋瑾的学识与才干,常以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句来勉励子侄,他说:“以一女子而能
1959年至1961年,俗称闹灾荒年代;而1969年至1979年则是闹书荒的年代。1969年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大批文化人、出版人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出版机构大量撤销。在这以后的近10年里,绝大多数中外名著不能出、不能卖、不能读,“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像《刘志丹》 《保卫延安》《青春之歌》 《红旗谱》《红日》《破晓记》《暴风骤雨》
对于刚断奶的仔猪而言,能够摄入高度消化性的蛋白质十分必要。由于法律的限制,并不是所有蛋白源都可用于动物生产。酵母蛋白没有不良作用,且已得到全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6-0020-04  幼龄仔猪需要获得适宜的营养来确保其实现良好的生产性能,以便在屠宰时能达到所需的体重。传统上来说,高度可消化的动物源性蛋白(如来源于血液的血浆)常
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右路军78师消灭了盘踞在宁夏盐池的马鸿逵守军,建立红色革命政权——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  当时,盐池全县不到2万人,县城仅1000余人。土地牲畜大部分为地主所有,食盐税收被国民党官府垄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由于战争和国民党马鸿逵的反动宣传,当地百姓一时不了解党的政策,工匠商贩停工停商,整个县城满目萧条,百废待兴。  盐池虽然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盛产素
中国汽车产业连续五年是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第一大市场,但是发展变大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怎么持续发展是我们最近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向国务院提出了建议,建议研究制订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从100多年的世界汽车发展历史看,汽车产业的发展有过几次重大的变革,福特流水线和丰田的生产方式。我们认为今天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就是新能源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环境压力对汽车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我校现代汉语教学学生反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举例、练习及师生互动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了师生的互动,练习讲解更加详细,举例注意生活化等,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所增加,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调查反馈;存在的问题;对策;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