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C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分析,说明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及途径。主要从个人情感和个性意识倾向性以及意志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对情感和兴趣的培养,因为这两项直接影响意志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性,意志。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从其孕育、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80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简单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能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智力(认知)、非能力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讲,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过程,(2)个性意识倾向性,(3)意志过程等等。以前,有的人认为,一个学生如果智力不好的话,就不会学习好,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同学很聪明,但是由于自己贪玩,或者是不能忍受某一次成绩差的打击而导致学习不好。而有的同学虽然智力一般,但是由于自己努力学习,不畏艰难而最终获得成功。所以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谈一谈在语言教学中任何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正确的情感培养
  只有具有正确的情感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以师情动生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和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教师应以特有的爱心和细心,处处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对教师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从而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并付诸实际行动。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热心、耐心、诚心、细心,一定会感化学生。一般来说,学生对那位教师的感情越深,就对那一科有兴趣,要想培养正确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多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使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心态,通过准确的富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对课文情感的投入效应,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呼吸,共欢乐。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描写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剧中有一大段对白,这段对白,以火一般热烈的语言构成雷霆万钧之势,表达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透过这样典型的语言,展现出屈原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与课文人物的共鸣,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从树立为祖国献身而好好学习的远大志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智感。所谓理智感,就是人在智力活动中,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个性意识倾向性,表现出的求知欲、好奇心,有新的发现,会产生喜悦是情感;遇到问题会在尚未解决时产生惊奇和疑虑的情感;在作出判断又觉得论据不足时,会感到不安;认识某一事理后,会感到欣然自得,等等。我们在教语文课文时,就要利用这种理智感,并培养出正确的理智感。比如,在课文中有意设立悬念等等。
  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点燃人们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真理的动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索真理的欲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教学过程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全神贯注而入迷,感情融洽而愉快,善于理解而有创造性,智力紧张,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热情洋溢,能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根据学生上课的状态,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可以分为积极,消极,及对抗三种,一旦学生没有兴趣,就会成为消极或对抗状态,教师水平再高,讲的再头头是道,也逃不了教学效果差的命运,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对教学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不可小视。古语说的好:自知者不如好知者。足见学生兴趣的重要。
  1、良好的开端
  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就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幽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激光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时,可设计导语如下:“激光,每当我们看到这个词时,就会思潮澎湃,激情荡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充满奇幻色彩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科幻小说……。”
  2、设疑问激发兴趣
  所谓设疑问,就是设置障碍,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让学生在无疑问处生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增强幽默感
  有人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是一件严肃的事,若是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欢乐是不庄重的,不严肃的。实际上,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是汽笛学生思维、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幽默的实质就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它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日常生活中,学生喜欢看小品,听相声,听评书,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喜闻乐见,那么我们不妨把文章也以评书,小品之类的形式出现。比如小说类课文,我们可以把它读成评书,教师那幽默的语言一定能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思维中,学到新的知识,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
  意志的培养。意志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克服困难。它在智力与能力活动中,既能促使认识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又能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不断地调节、支配学生的行为指向预定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通过课文培养学生的意志。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到意志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意志。通过作者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意志。
  总之,只要我们在培养好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们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计算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计算教学中,要知算法明算理;要寻算法探算理;要强化练习,要提升计算“快精准”。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计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究它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中学生中,往往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数学科不感兴趣,产生惧怕心理,畏难情绪,甚至发展到厌学、逃学,最后不得不放弃继续上学的机会。面对这些现象,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特征,结合实际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落后地区能充分享受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能和城市孩子一样聆听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教学即光盘教学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说唱中学,在听练中学,在实践与探索中学,在观察与思考中学。它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但教学光盘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
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乐观的情绪,促进他们智能,情感和意向的和谐发展,让美妙的音乐如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离不开这几个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后,不论在学习中、在生活中,还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会给自己在他人心中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