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增强后延迟扫描对内耳淋巴积水磁共振成像的探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常规静脉注射单倍剂量钆对比剂,行内耳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延迟扫描,初步探讨耳源性眩晕患者内淋巴成像的可行性,并进一步评估内淋巴积水情况。

方法

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单侧耳源性眩晕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8(53±10)岁,患者均经静脉注射单倍剂量(0.1 mmol/kg)钆喷酸葡胺(Gd-DTPA),8 h后行内耳3D-FLAIR序列扫描,观察外淋巴显影情况,由两名影像医师独立判断内淋巴有无积水及积水部位,并定量分析评估内淋巴积水程度。采用一致性检验对两名医师内淋巴积水部位、积水程度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侧与健侧内淋巴间隙面积的差异。

结果

30例患者内耳3D-FLAIR磁共振图像清晰显示钆对比剂分布于耳蜗、前庭外淋巴间隙,并能准确地勾勒出内、外淋巴间隙的界限。本组26例患者(26/30,86.7%)发现单侧内淋巴积水,其中轻度积水18例,显著积水8例,且两名医师对内淋巴积水程度评估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64,组内相关系数为0.959);本组26例内淋巴积水患者3D-FLAIR磁共振图像中,球囊(26/26,100%)较耳蜗(16/26,61.5%)及椭圆囊(14/26,53.8%)对内淋巴积水显示率更高,两名医师对于内淋巴积水部位评估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820);本组研究患侧与健侧内淋巴间隙的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经静脉注射单倍剂量钆对比剂内耳3D-FLAIR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可行的,能够预估耳源性眩晕患者的内淋巴积水,并可对积水程度进行精准定量分级。

其他文献
期刊
Ⅳ型胶原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基底膜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其分泌或装配异常将导致遗传性的肾脏病变。目前已识别的Ⅳ型胶原相关肾病主要包括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以及遗传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这类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肾移植及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总体来说,药物的疗效并不显著,肾移植则存在肾源较少且有发生抗肾基底膜肾炎的风险,基因及细胞治疗因此被认为是治疗这类肾病最有潜力的方案。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人群复杂染色体重排(complex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s, CCR)的类型及特征,分析其对人群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因生育问题就诊的患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河南地区CCR携带者的文献,对CCR携带者的类型及生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中心在160 601例患者中共检测出27例CCR携带者,从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到有生育信息的河南
目的运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1个2D型肢带肌营养不良家系的SGCA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患儿的病因。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该家系的先证者进行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筛查,用FastTarget™富集二代测序+Sanger测序验证技术对DMD基因变异检测。在完成先证者DMD排查后,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变异位点验证。结果先证者DMD基因
目的对1个ABO亚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家系进行血型鉴定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BO血型,PCR方法扩增家系成员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基因型。结果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长子正反定型不符,初定为B(A)亚型;先证者丈夫及次子均为O型;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长子均检出O02等位基因,ABO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基因基
目的构建人血小板CD36基因220C>T和429+4insg变异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CD36蛋白的表达分析。方法提取人血小板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PCR扩增获得分别携带220C>T和429+4insg基因变异的CD36基因片段;经TA克隆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cDNA3.1/V5-His-TOPO载体并转化TOP10E.coli,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质粒,提取质粒DN
目的探讨静、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阴道分娩并诊断为POP的初产妇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自然恢复,治疗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6周)。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行盆底静、动态MR检查。于产后42 d和产后12周分别测量两组双侧耻骨直肠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组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LOF)携带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300 mg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组(首剂75 mg氯吡格雷),首剂氯吡格雷给药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
期刊
目的通过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位于优势侧半球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主要汉语功能区的偏侧化情况。方法病变组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为AVM且位于优势侧半球的患者,共14例;对照组为母语为汉语的健康志愿者,共9例。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包括同义字判断、单字朗读和听力理解三种汉语任务下的fMRI扫描。采用SPM1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记录各激活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