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学映像的南海灯光罩网渔业中鲣的时空分布

来源 :中国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灯光罩网和EY60科学探鱼仪采集鲣(Katsuwonus pelamis)的生物学数据与声学映像,通过分析后向体积散射强度Sv (dB)、平均目标强度TS (dB)及单位采样体积的平均鱼类数目(Nv)等信息,研究鲣的时空分布与现场目标强度变化.S13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2.20±35.73) mm,S14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57.66±36.61)mm,A12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6.70±36.43) mm.10~50 m深度范围内,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平均Sv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鲣主要分布于40~50 m水深;灯光打开后,鲣逐渐被诱集上浮(Sv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深度变浅);随着灯诱时间的增长(20:00~21:00),鲣稳定分布于10~30 m深度范围内.10~50 m深度范围内,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鲣单体信号数目与平均深度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鲣单体信号主要分布于35 m以深;且被检测到的信号数目较少.灯光打开后,鲣逐渐被诱集上浮,表现为鲣单体信号平均深度变浅,信号数目明显增多.本研究3个站位均不存在Nv极限值,所有单元均可用于鲣TS的现场计算.S13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51.84±3.84) dB;S14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87±-3.72) dB;A12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68±2.96) dB.3个站位的鲣现场TS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灯光诱集条件下的鲣行为及其声学特性,还可为鲣声学评估奠定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基于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LIM-MCMC (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硬头鳟(O.mykiss)为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都属冷水性鱼类.为探讨急性高温胁迫对虹鳟和硬头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虹鳟[体重(22.76±2.89)g]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