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的起源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年轻时为了入仕做官,常以诗文作为敲门砖,譬如他当时曾向善于为朝廷引进人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开篇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信的末尾还不忘自贬一番:“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雕虫小技”出自《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也有学者认为,雕虫小技,最初的叫法为“雕虫篆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他认为自己年少时喜欢作赋的天资,不过是雕虫篆刻的技艺,成年后就不再为之了。
  “篆刻”容易理解,然何谓“雕虫”?
  “虫”,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书体,即“虫书”,又称“鸟虫书”或“鸟虫篆”(先秦时期“鸟”也称为“羽虫”,指有翅膀的虫),亦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写道:“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
  鸟虫书,其字形与鸟形融为一体,又或是在字旁附加鸟形作为装饰;其笔画故作蜿蜒盘曲状,有如虫类身体之弯曲。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为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吴、越、楚、蔡、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代表着那个时代对文字的审美。
  鸟虫体,在当时除了用于旗帜、兵器、符信外,更多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装饰,不少还在刻文的凹线内用金错嵌(错金工艺),更显高贵华丽。因为,“雕”除了指大型猛禽(鸟类)外,还包含琢刻义,故古人把书写或刻写鸟虫书体,称之为雕虫。再后来,古人约定俗成地把写书法喻为雕虫,而把写文章称之为雕龙。
  然而,这种不易掌握的雕虫书体,怎么会沦落为“小技”呢?
  “小技”是什么?技,从手、从支,手与支合起来表示一种维持生活或支撑家庭的手工活,其本義是赖以谋生的手艺。“小技”就是微不足道的手艺,又或是不足挂齿之技巧。虽然雕虫书体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南方诸国广泛使用,也曾被列为秦书八体中的一种,但毕竟属装饰性的美术书体,实用性不强,后来,也就慢慢地被人们遗弃了,故自汉代以后甚少再现。
  又因雕虫书体固定式的装饰性,与书法追求彰显个性的风格难以相合,故被后来的文人雅士斥为俗套或匠气而不为之,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就将鸟虫书鄙薄为“巧涉丹青,功亏翰墨”的小技而已。
  “技”之所以成为“小”,“雕虫小技”之所以被喻为微不足道的技能,其中还有一个历史和社会原因。手艺由人掌握,因此“技”的延伸义,也指从事一些行业或手工业的人,即工匠或匠人。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当时的历史选择。在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下,我国古代匠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凡是与技有关的人和事,似乎都不被社会所重视,难登大雅之堂、难入富贵之列。
  金文中的“百工”,是近乎奴隶的手工业劳动者。至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理论,客观上促成了后来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唐宋时期,手工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到元代,政府又通过严格的“匠户”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直至清代以后,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匠户制度才被废除。
  在古代中国,既然匠人处于社会底层,也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故其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不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了,别说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相比,甚至还不能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农等量齐观,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能工巧匠”的赞誉背后,他们对文明社会的贡献,最终也免不了被说成“雕虫小技”“奇技淫巧”,故也就有了“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社会歧视根深蒂固。
  (丁强摘自《联谊报》2019年7月30日 图/雨田)
其他文献
他们原本是无法走到一起的,但命运却无情地将他们的生命编织在一起,成就了一段永远的童话。  他天生是个哑巴,孤苦伶仃的样子。她随着母亲一个人艰难地流落到了他的家乡,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母亲在一个雪天病倒在他家门前。  推开低矮的房门,他发现了她瘦弱的目光。当时,她已经冷饿交加,在死亡的边缘。他好心地让她和母亲进屋。然后,她和她母亲一住就是三四年的光景。母亲在这里养病,他呢,没有任何怨言,整日里奔走着请
乐高专业认证大师(LEGO Certified Professionals,简称LCP)目前全球共19位,最年轻的便是“90后”常州小伙蒋晟晖,他也是中国首位LCP。  疯狂的乐高玩家  蒋晟晖第一次接触乐高是7岁,小小一盒,很贵,怎么玩都玩不够,他怀着小小的失望。虽然当时它并没引起惊喜,但却在他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再次接触,是2010年他去澳洲留学之后。乐高打折,他就买回家拼,慢慢拼多了,觉得还挺
世界  一生中,我们能认识人间几个人呢?  有一天,我坐下,拿起笔,写起来,写了一张纸,又是一张纸,结果怎么样,不到一百人。而真与你有接触的好像只有几个人。而你若是退休了,就周围的情况来看,除了牌友歌舞友,或者别的什么友,可能只有家人了。  “世界真的小!”书上这样说,语气是惊叹。  “是你认识的人少!”若是反过来,也可这样说。  一张脸和一张脸在电梯里相遇了。一张脸和一张脸在街口上相遇了。一张脸
虽然父亲已经驾鹤西去,与家人永诀,但他说过的三句真言,我始终牢记在心上,受益非浅,不断赐予我向上的力量。  八岁那年,我第一次劈柴。双手颤巍巍地举起利斧,对着圆碌碌的木头乱劈一气,要么劈空了,要么劈在木頭边沿,斧头被弹到一边,几乎脱手。半天过去,木头只是多出几道犬牙交错的斧印,却无劈开的迹象。父亲见状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凡事都有诀窍,切莫操之过急:先将木头放平、放稳,略微俯身,再双手握紧斧
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里一种令人怡然自得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声。不是现在的青蛙发音量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问题了。中国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事情,那些事情,如果每件我们都搁在心上,会活得很累;如果每件我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会辜负许多人的期待与信任。灵活掌握三个方法,差不多可以应对所有的事了。  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一些。方法,往往决定成效,不管多难的事情,找對了方法,就会迎刃而解。  等待恰当的时机处理一些。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尽力去做,而是时机还没有到,时机一到,大事能化小,难事能化易,做起来得心应手。  
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  如果有一種计算机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  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  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  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
我前阵子看过一段演讲,说为什么我们总爱怀念青春。青春有什么好?幼稚自负,“为赋新词强说愁”,能力撑不起野心,精神不自由,还穷。但就是因为过程的未知,才有幻想的价值,比如会不会多走一段路,就能跟喜欢的人牵手;比如是不是再坚持任性大半个学期,就能交到朋友。  张同学,我的青春绕着你,组成了那个暗恋时代的全部故事,傻里傻气、无知、偏执、果敢,偶尔怀念它,也不错。  你在隔壁班,我们之间被一个厕所隔着,所
儿时,我对炊烟有一种特别的依恋。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有自己的家,而家里的土灶上会有一锅或甜或咸的饭食在等待着饥肠辘辘的我。炊烟属于乡村,它从土灶上升起,歌颂的是绵绵不绝的亲情和乡情,还有生活和生命。  记得老家的土灶有两种,一种是用胶泥掺了麦糠搅拌,然后根据铁锅的大小,塑型成灶。这种灶方便适用,可以屋里屋外挪動。还有一种用土坯垒砌而成,固定在厨房里,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个锅口,大的蒸馍烧饭,小的炒菜烧汤
前几天他生日,千里之外的我没能赶回去,便买了两双鞋做礼物寄了回去。  收到鞋的那个晚上,他打电话来有些责备道,怎花这么多钱,我天天干活儿哪用穿这么好的鞋。  他却忘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爷爷生病住院好几年,葡萄园因着大雨又一次烂在了地里,外面欠债一堆,家里一连几个月没有荤腥。有天傍晚,村上大队的广播里忽然播放了条信息:胡某某家卖熟小肉鸡,小的五毛一只,大的一块。  这个养小鸡的村人是我家排房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