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井参数宏观煤岩类型预测及三维地质建模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199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定量判别宏观煤岩类型分布特征,依据煤层气参数井煤岩描述结果,利用不同宏观煤岩类型在测井响应特征的差异性,建立宏观煤岩类型指数(HMLZ).通过该判别方法完成SZB区块30口井宏观煤岩类型定量识别及验证,进一步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实现宏观煤岩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维可视化.结果表明:HMLZ>20.0为光亮煤;10.0
其他文献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为传统零售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购物中心作为零售业开展O2O转型的先行领域,在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购物中心O2O转型经历了业务信息化、营销在线化、全面数字化和数字化赋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及相对应的技术水平.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万达O2O转型案例,并从“人—货—场”以及生态数字化角度提出了购物中心O2O转型的可行模式和路径.
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如何保障学生在宿舍的安全更是学工管理部门的核心与重点工作.从学生宿舍管理信息化入手,从点到面,由易到难,构建具有漳职院特色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体系尤其重要.学生宿舍夜间点名作为学生工作信息化智慧管理系统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如何更好的将这项安全管理制度落深落细落实,我们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并不断的优化与提升.
期刊
雅满苏地区跨越多个区域构造带,过往研究对于每个构造带的形成、相对构造运动形式、相对构造运动规模存在较大争议.通过采集不同构造带内中酸性岩体的岩石样品,对雅满苏地区3个构造带内的中酸性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除苦水混杂岩带花岗斑岩(TW-1)为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他2个构造带的中酸性岩体均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类.稀土配分曲线显示样品的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的物质来源总体上为壳源,TW-1中混有少量幔源物质.U-Pb同位
期刊
针对经典螺旋位错模型和考虑倾角的螺旋位错模型的差异,该文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基于螺旋位错模型进行走滑型断层滑移速率反演时断层倾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川滇地区1999-2019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资料为约束,采用带有倾角改正的螺旋位错模型反演了鲜水河断裂带北中南各段的现今滑移速率.通过与未考虑断层倾角的经典螺旋位错模型反演结果的对比,发现带有倾角改正的模型的反演精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鲜水河断层的形态特征:各段的倾角、闭锁深度以及滑移速率各异;相比中段,北段和南段的
此外,短视频的飞速发展对现有著作权保护体系提出了挑战.伴随国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著作权法因势迎来了第四次修改,近年来相关的司法实践案例也愈加具备指导意义,判定著作权侵权的关键——合理使用制度在此背景下更具可操作性.为了平衡自由表达和著作权保护、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局势,理论上可借鉴四要素检测法作为宏观的支撑,在实践中除加大事后救济力度、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应从源头上杜绝间接侵权,增强平台和用户方的责任意识,提倡事前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引入法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与国际发展趋势紧密接轨.
随着5G/6G、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本文探讨万物互联时代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五大特点:定位技术从GNSS和地面测量走向无所不在的定位导航定时(PNT)服务体系;遥感技术从孤立的遥感卫星走向空天地传感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从地图数据库为主走向真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3S集成从移动测量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服务;学科研究范围从对地观测走向物联监测和对人类活动的感知.笔者基于这些特点进一步剖析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新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三大科学技术问题:测绘学科如
针对GPS应用于监测双溪-焦溪蝉断裂的运动特征的问题,通过分析文成县和泰顺县交界地区8个测震台和长达12a2个跨断层的GPS观测资料,分别采用CAP方法与大地线和沿该断裂进行投影得到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到测震和GPS-致的观测结果.研究表明:2014年震群期间,双溪-焦溪垟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特征,位错约4 mm;GPS观测具有长期稳定的优势,对揭示地球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GPS观测的误差为毫米级,对于运动量很小的断裂通过长期观测和不同方向的分解等方法可以监测到细微变形特征;对于具有震群性质的小地震(震级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4-Na·Ca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74~277 m;地热水样品14 C表观年龄为15.81~7.01 ka,是以“古水”为主的混合水.地热水虽然赋存于不同的隐伏基底断裂带中,但地热水中溶质组分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