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泉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把丰富的民风民俗之种播撒于肥活的民族土壤中,融入良好的培植方法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让作文教学发挥这一优势的同时,还要正确的了解民风民俗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才不会致使在这一方盲目的教学。
  关键词:民俗文化 作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是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它在语文科教学方面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我们要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教育学生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验,好好地把握住民俗文化的特有优势—传统性、集体性等,在学习思想上始终能以体验和应用为主线,同样也能写出充满民俗气息的丽章,作文教学能改头换面,通过学习、体验,创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许是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浅述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恰似源头与活水。民俗文化是源头,是作文教学这股渠中流淌的活水。
  (一)民俗文化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领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时时都在演绎人们的真实生活,时代的更替与发展致使民俗文化也随之越近。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老百姓,无一不经历民俗文化的熏陶。《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是国君听礼,就是到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调查研究。在我国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地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既如自古以来,中国农历8月18日的钱塘江观潮日也正说明了民俗文化民众性、生活性等特点。是作文教学时空领域的具体内容。是作文教学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因为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到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地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作文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一点点方式而已。但是,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二)教材中凸显丰富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写作的示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民风民俗的优美篇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就是一篇人们习俗的最真实的写照。还有初、高中课本选篇:《北京的春节》、《端午的鸭蛋》、《虎丘记》、《社戏》、《云南的歌会》等等。都在不同角度的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民风民俗的真实情节。在教学中引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然而,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把丰富的民风民俗之种播撒于肥沃的民族土壤中,融入良好的培植办法尤为至关重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固然是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精神的办法之一。
  语文教材中已有着民风民俗的写作资源。 成然,在教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其中的内容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的得到积累,渐渐地成为了作文素材。例如《端午的鸭蛋》等文章中,就有许多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端午节的形成是在屈原投江殉国之前。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介之推之说,紀念曹娥、驱邪等等。出原在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国都沦陷、报国无望、秦国大军压境的绝望中,选在这个民俗节日里投江殉国,从而给端午节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使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感人辞赋,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为深远,占据主流地位。屈原投江之后,才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传统民俗备受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一些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活跃起来。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亮点,占据领先位置,就必须优化自己的传统,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实提高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继承和创造出时代的民俗风气,为之高度反映时代特色,民众才会接受和奉行。而教学中能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而进行作文。写见闻、绘真实、抒真情。这样,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感受真诚的民风民俗,提高审美体验,写出生活的情结也是民俗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时代在进步,生活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仍在延续,如婚丧嫁娶,起居造屋庆贺,开业规矩,祭祖踏青等等。这些都是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情淡趣浓的题材。它们有的表现了人的纯朴、勤劳、善良,让学生观察、采访、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写些农、城家事,感受人的真情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春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北方除夕之夜吃饺子,南方地方初一吃素食,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至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云南“十八怪”。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其中一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体验、感受。从中教会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抒写现实生活。从感受、体验之中去发现人们生活的自然。关注、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增强学习、继承民风民俗的责任感、使命感。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时事,如“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守子女”以“三农问题”。让学生了解省情、州情、市情,了解社会建设成应。让学生时时刻刻保持足够的社会敏感,锐利的目光,对身边的社会现象能够进行一般性的思考分析,将自己纳入社会角色。他们会觉得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就太多了。
  然后让他们日常教育课堂中口头描述所见所感,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滴水成河,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帕写”变为“想写”。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写起文章来,才能把主观情感巧妙地融汇到客观事物之中,学出的文章才能上品味,这样把写作之源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得具体真切、生动形象。发挥了继承文化生活的教育作用。
  综观所述,民风民俗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得以很好的实现也是要不断地引导、体验和抒写民风民俗。
  参考书目
  1、徐 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师大中文系,1994年7月重印。
  2、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之所以感觉不知在学什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未将学习目标分好大类,并将知识系统化。另一个是课堂运作时,目标意识不强,教师自己知道在讲什么,但教学当中强调不够,就好比作文点题不够一样,点题不够,作文的中心不明确,而讲课强调不够,就会给人漫无目的的感觉。只有将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认识,讲起课来,学生才不会如坠云雾。  关键词:目标 系统化 多媒体 重点  初中语文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顶复门原虫,可感染各种哺乳动物,包括人和鸟类。弓形虫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原虫,健康人群感染弓形虫通常无症状,对于免疫缺陷人群例如艾滋病患者可导致严重的弓形虫病。弓形虫在畜禽中传播、流行,导致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弓形虫病的根本防治手段是研制行之有效、使用方便的疫苗,目前已经鉴定出多种疫苗抗原分子,如SAG1、AMA1和GRA4等。TAT
利用经纯化的新疆出血热(XHF)病毒基因工程抗原XHF-NP免疫BALB/C鼠,经免疫效果检测后收集免疫鼠脾细胞,然后用化学助融剂聚乙二醇(PEG)将其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过阳性克隆筛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应用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