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是一门特殊的教学,因为歌唱的乐器不同于器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练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并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样语言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好坏就显得特别重要。
声乐教学语言是教师运用语言技能技巧及专业技术方法的综合教学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它所具有的表意、传情和教育的三大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了解声乐教学语言的特点与基本要求,能够让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觉、体验,通过通俗的、精练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语言的粗略体会。
一、语言要精而准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引导学生训练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而准。只有做到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明白化、简单化,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例如,通常教师在训练中,如果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把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则是空淡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演唱中感到无所适从。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而准,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么,教师的体态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教师用眼部、面部表情,手勢、体态动作,语音、语调变化等和学生之间采取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称之为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补充教学信息,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教学生吸气时,要把两肋吸开,横隔膜下降拉开,可以提示学生做吃惊状―快吸的表情;在提示歌唱要流畅、连贯时,教师用手臂做一个“波浪流水动作”便可以;当教师一只手竖起举过头顶,另一只手平放在后腰处,示意声音越往上走,气息越要保证往下走的感觉,声音上下贯通;当教师用手拍、指腹部或后腰时,则提醒学生要有气息做支持等等。可见,教学中语言精而准的运用是教学的基本功,它是教学实践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语言要贯穿在辨证统一的规律中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教师要有一双好耳朵,即好的听觉和辨别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其次,要训练学生也有一双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声乐教师的听辨分析能力和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在声音的训练中,教师要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遇到发声位置低的学生,在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一定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挤、卡、虚的现象,在训练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集中;提示靠前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笑肌上提时,要注意下巴向下松的感觉;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语言要形象幽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它的语汇最丰富,使用最广泛。例如,用“微笑”的启示找到歌唱的“高位置”。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学生犯有声音过重、过暗、过压等毛病,在课堂上教师给予纠正做到了,课下又丢失了,造成歌唱状态不稳定。针对这种现象,就可以用微笑的比喻来提示学生改变歌唱状态中的不良因素。通过启发学生体会“微笑”时,上门齿微露,面颊肌肉积极、兴奋,上腭、软腭同时抬起,下巴放松,喉咙自然打开的状态,来调整声音的位置与音色,使声音变得明亮、靠前,获得高位置。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的。
而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则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能使人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沈湘先生把练唱比作吃饭,他在回答初学者课下如何进行练习时,用了八个字:“少吃多餐,见好就收”。象这样风趣的语言,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身心放松,愉快地学唱,更重要的是对老师说的技巧性的东西更宜理解和接受。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和舞蹈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掌握歌唱的方法。教师语言要起到信息传导和反馈的作用,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到语言的运用,深入体会,认真推敲,不断地总结经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语言是教师运用语言技能技巧及专业技术方法的综合教学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它所具有的表意、传情和教育的三大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了解声乐教学语言的特点与基本要求,能够让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觉、体验,通过通俗的、精练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语言的粗略体会。
一、语言要精而准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引导学生训练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而准。只有做到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明白化、简单化,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例如,通常教师在训练中,如果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把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则是空淡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演唱中感到无所适从。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而准,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么,教师的体态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教师用眼部、面部表情,手勢、体态动作,语音、语调变化等和学生之间采取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称之为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补充教学信息,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教学生吸气时,要把两肋吸开,横隔膜下降拉开,可以提示学生做吃惊状―快吸的表情;在提示歌唱要流畅、连贯时,教师用手臂做一个“波浪流水动作”便可以;当教师一只手竖起举过头顶,另一只手平放在后腰处,示意声音越往上走,气息越要保证往下走的感觉,声音上下贯通;当教师用手拍、指腹部或后腰时,则提醒学生要有气息做支持等等。可见,教学中语言精而准的运用是教学的基本功,它是教学实践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语言要贯穿在辨证统一的规律中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教师要有一双好耳朵,即好的听觉和辨别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其次,要训练学生也有一双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声乐教师的听辨分析能力和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在声音的训练中,教师要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遇到发声位置低的学生,在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一定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挤、卡、虚的现象,在训练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集中;提示靠前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笑肌上提时,要注意下巴向下松的感觉;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语言要形象幽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它的语汇最丰富,使用最广泛。例如,用“微笑”的启示找到歌唱的“高位置”。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学生犯有声音过重、过暗、过压等毛病,在课堂上教师给予纠正做到了,课下又丢失了,造成歌唱状态不稳定。针对这种现象,就可以用微笑的比喻来提示学生改变歌唱状态中的不良因素。通过启发学生体会“微笑”时,上门齿微露,面颊肌肉积极、兴奋,上腭、软腭同时抬起,下巴放松,喉咙自然打开的状态,来调整声音的位置与音色,使声音变得明亮、靠前,获得高位置。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的。
而教学语言的幽默性则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能使人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沈湘先生把练唱比作吃饭,他在回答初学者课下如何进行练习时,用了八个字:“少吃多餐,见好就收”。象这样风趣的语言,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身心放松,愉快地学唱,更重要的是对老师说的技巧性的东西更宜理解和接受。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和舞蹈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掌握歌唱的方法。教师语言要起到信息传导和反馈的作用,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到语言的运用,深入体会,认真推敲,不断地总结经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