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农业社会,政党建设环境特殊。毛泽东率先从革命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在农村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
科学地定义农民,正确认识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首先,从阶级划分上明确农民的定义,确立了农民的主力军地位。其次,从社会性质的剖析上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最后,从社会经济调查中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确定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毛泽东把弄清敌人与朋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
正是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情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科学地定义和认识农民,把农民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为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基石,这是毛泽东的重大创造,也是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贡献。
建立起与农民的正确关系,善于领导农民运动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定地依靠农民,善于团结和组织农民,正确对待和积极领导农民运动,才能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他发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首创精神,丰富、完善了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策略原则。
第一,毛泽东认为处理好与农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长期工作,要通过长期的努力、艰苦的农村工作来真正赢得农民的信任、支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正确看待农民运动的重要作用。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的作用给以了充分肯定。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积极支持和善于领导农民运动。毛泽东本人积极投身农村革命和运动的实践,坚持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农民运动的坚强领导。
围绕农民问题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来认识,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适时调整农民土地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及时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都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期,毛泽东把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指出土地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支持长期战争的重大关键。
毛泽东在农村的建党理论,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启示
毛泽东对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上述开创性的突破。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新阶段下,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一,要继续巩固工农两大阶级的联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只有建立起巩固、稳定的工农联盟,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要认真研究农民问题,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党也会失去稳定和丧失执政地位。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和党的执政权。
第三,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变。围绕农民问题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引导农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造就一代新时期、新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总之,毛泽东进行了充分论证和概括,极大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走向农村,紧密地团结、领导、教育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出了一条在农村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科学地定义农民,正确认识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首先,从阶级划分上明确农民的定义,确立了农民的主力军地位。其次,从社会性质的剖析上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最后,从社会经济调查中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确定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毛泽东把弄清敌人与朋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
正是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情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科学地定义和认识农民,把农民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为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奠定基石,这是毛泽东的重大创造,也是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贡献。
建立起与农民的正确关系,善于领导农民运动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定地依靠农民,善于团结和组织农民,正确对待和积极领导农民运动,才能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他发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首创精神,丰富、完善了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策略原则。
第一,毛泽东认为处理好与农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项长期工作,要通过长期的努力、艰苦的农村工作来真正赢得农民的信任、支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正确看待农民运动的重要作用。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运动,对农民运动的作用给以了充分肯定。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积极支持和善于领导农民运动。毛泽东本人积极投身农村革命和运动的实践,坚持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农民运动的坚强领导。
围绕农民问题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来认识,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适时调整农民土地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及时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都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期,毛泽东把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指出土地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支持长期战争的重大关键。
毛泽东在农村的建党理论,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启示
毛泽东对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上述开创性的突破。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新阶段下,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一,要继续巩固工农两大阶级的联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只有建立起巩固、稳定的工农联盟,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要认真研究农民问题,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党也会失去稳定和丧失执政地位。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和党的执政权。
第三,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仍未彻底改变。围绕农民问题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引导农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造就一代新时期、新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总之,毛泽东进行了充分论证和概括,极大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走向农村,紧密地团结、领导、教育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出了一条在农村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