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

来源 :广东教学·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种艺术追求从他早年创作的诗歌《望岳》中就能充分感受到。本文粗略地谈一谈该诗的炼字。
  我们以为,判断诗歌的炼字是否成功,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读,哪个更顺口,哪个更好;二是品味其表现力,哪个含义更丰富,哪个更好。我们就用这两个方法来品味《望岳》的炼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无非是说泰山很大,山峦连绵不断。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自问自答呢?“岱宗何其广”,直接一点不是更好吗?“夫如何”意为“究竟怎么样”。因此“夫如何”暗含着诗人对泰山的向往和疑问。同时,以设问开头,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气势夺人。这些都不是“何其广”所能表现的。当然“泰山何其广”读起来没有原文顺,也没有原文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我们都知道此处的“割”是神来之笔,那么“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诗人为什么不说“阴阳分昏晓”或者“阴阳切昏晓”呢?从读得顺口这个角度看,“割”似乎并不比“分”、“切”更好。那么我们来看表现力。“割”比“分”更有表现力。“割”字隐含了一个比喻,高大的泰山似乎是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割断,比喻奇特,极为形象生动。同时“割”字让静止的泰山具有了动态之美。“分”虽然也能表现泰山的遮天蔽日,但如何“分”呢?和“割”相比,“分”显得笼统。“切”虽然也可以隐含比喻,形象生动,但是“切”一般是从上往下切。泰山在阳光下,是泰山从下往上“割断”阳光,而非阳光从上往下“切断”泰山。所以用“割”更符合景物的特征。
  我们看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除了气势非凡外,炼字也非常精彩。我们以“凌绝顶”的“凌”为例。詩人为什么不用“登”、“上”、“临”?读一读我们就会发现“登”、“上”不如“凌”顺口。但是“临”和“凌”读音相近,须要比较两者的表现力。“临”有“从上向下看”和“靠近”之意,而“凌”是将绝顶踩在脚下,视野开阔,众山皆小。无论“临”是“从上向下看”绝顶,还是“靠近”绝顶,那股不可一世的气势就没有了。同样,“登”、“上”也缺少“凌”的气势。
其他文献
过多的关注和宠爱增长了他们的霸气;最主要的是他们缺少了和大自然的亲近与融和,缺失了一种自然人格。【批注1:题记展现了全文的中心。】  ——题记  我特别喜欢小孩子,喜欢看他们童稚的眼睛,听他们毫无遮拦、毫不顾忌的笑闹嚎哭,无一不传递着清澈见底的纯真童心。  我的童年是在物质条件贫乏的时代中度过的。三岁以前,我还被称作“乖乖女”,那时候家里姐妹多,父母每天忙碌在地里,哪有功夫照顾我们,都是大的带小的
若见先生,胡云不喜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出来上课。”我有些怯地说,一边说,一边觉得自己像极了要教课文里那棵小桃树刚拱出的黄芽儿。   时间已是晚上10点,冯老师和程老师边看我的课件边听我说课。   “没事,都有第一次,以后这种机会很多。”冯老师说,“你坐凳子上吧,这样蹲着累。”没有桌子,电脑就放在床边,我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半蹲着操作的,倒是觉得让两位导师因为我的事这么晚不能休息而不好意思。
摘 要:汪曾祺《昆明的雨》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为什么四十年后汪老对昆明的雨还念念不忘?笔者从雨季昆明的生活有趣、有味、有美、有情,分析昆明的雨带给汪老淡淡的乡愁,品味汪老作品雅俗完美结合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美味;情味;文本解读   主张“散文的感情要有所克制”的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的篇首和篇末都直接抒情:“我想念昆明的雨。”显然,昆明的雨让汪老的感情似乎不再克制了。那么,是什么让汪老对昆明
chuí tiáo  垂 髫  【释义】  小孩子头发下垂的样子,后引申为儿童或者童年的意思。  【辨析】  “髫”容易和“髻”(jì)弄混。 前者专门用于孩童,而且是用来形容头发下垂的样子;而后者主要用于“发髻”,指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清代袁枚《祭妹文》“汝梳双髻”,指的就是妹妹头上梳着两个发结。其实“召”和“吉”用于表声,根据读音便不会将这两个字写错。  【起源与演变】  “髫”从髟(bi
一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挖几株折耳根(鱼腥草),清洗干净,生蘸着辣椒面,就这样直接吃,简单的方法却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折耳根清凉的甜,还有它清新的泥土味中的涩,再加上火辣的辣椒面,这是一种独特的味道,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怀,是本地最原始也最常见的吃法。   除此之外,烤红薯或紫薯,以及烤冻粑片,都是我味觉的盛宴,散发着当地的风俗人情。   烤红薯,顾名思义,从地里挖出来,连面上的泥土也不必洗,用根铁丝穿插,放在火堆上烤即
某年春节前夕,我收到一张珍贵的贺卡,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寄给各位会员的。  该卡正面有一幅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只笨拙的天鹅。弯曲的细长脖子顶着一只小脑袋,正回头张望,脑袋下是一张长嘴:微张、似叫。两三笔浓墨勾勒出粗大的腹部,大腹下边是两支细细的腿,还有张开的脚蹼,似蹒跚前行。画面用笔简洁,墨色浓淡适宜,构图匀称,静中有动,意趣饱满。画右上角有几个字:“天鹅,乙酉平凹。”  贾平凹是著名作家,当时他刚
我们在年少的时候,或多或少听说过陶渊明,甚至还背诵过他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然而,这首诗的名字,不是归隐田园的意思。而是因为他家在当地属于望族,用今天的话说,是大家庭,有产业。陶家有多处房屋,其中的一套房子在乡间,叫“园田居”。  这套房子有多大?“方宅十余亩。”陶渊明是生于晋代的人,在官场厮混了多年,活到了南朝宋初。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创新探索,出现了整合思辨、结合情境等新题型。下面辑录部分创新真题做详细解析。  【真题解析】  一、整合思辨题  例1.(2020年浙江省宁波)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1-2题。  1.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
作为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不健康心理的学生。这些不健康心理所反映出的行为不仅会阻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我们要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现在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对他们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个案基本情况  我有一名学生叫苗苗,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