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100部队若干细节探析——以美方解密档案中日本战犯的口供为中心

来源 :历史教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侵华日军第100部队是日本为实施细菌战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支细菌部队.自成立以来,其相继使用过关东军病马收容所、关东军临时病马厂、关东军军马防疫厂、侵华日军第100部队、德25207部队等称谓.该部队驻地也经历了两次迁移,从沈阳到长春宽城子,再到长春孟家屯.100部队的部队长也经历了多次的更换,分别为小野纪道、安达诚太郎、高桥隆笃、并河才三、高岛一雄、并河才三、若松有次郎,这些长官军衔逐步提升,从兽医中佐、兽医大佐再到兽医少将.该部队的建立及其称谓的变迁、负责人级别的提升、驻地的迁移和日本侵华的步伐加紧、规模扩大与程度加深完全同步,是日本侵华史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虽然学界对人类疾病和医学历史的关注和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不过以历史学为主导,融合医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无论中外,都是很晚近的事.这一研究的兴起,无论对于历史学还是医学人文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大批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运用各不相同的理论和方法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究,但在如何立足这一研究,凝练和发展出对于学术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独特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上,至少就中国的医疗史研究而言,显然还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笔者从事疾病医疗史研究,已有20余年的时间,深感一个新兴的史学研究若不能
期刊
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通西域是中希两大文明接触、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二者相隔达两个世纪之久,但都为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丝绸之路开通之时,希腊化世界东西两端的希腊化王国都还存在.公元前后,尽管希腊化王国已经消失,但希腊化世界的遗产及其信息却借助丝绸之路经中亚、印度进入中国,从而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佛教艺术、地方钱币和其他遗迹遗物中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这些信息虽然辗转而来,难免失真变异、模糊不清,语焉不详,但它们还是可觅可见,显示了汉唐之际中华文明与希腊化文明及其他丝路文明的深度互动与融合.
辛亥南北议和酝酿阶段的朱芾煌具有双重身份,不仅代表袁氏父子,也代表京津同盟会会长汪精卫.朱芾煌赴武昌与鄂军政府订立推袁之约,为此后南北议和确立了大前提.后续议和过程中,朱芾煌作为南京临时政府驻京代表,在推动清帝退位、南北合一方面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朱芾煌与袁氏父子的密切关系,又使他招致一些革命党人的误解与攻击,再加上他早早退出政界,潜心研究佛学,所撰南北议和日记亦未能流传,于是他的贡献逐渐湮没不彰.
高岐所撰《福建市舶提举司志》乃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是迄今唯一问世的关于福建市舶提举司的专门志书.此志书叙事分类得体,查阅使用方便.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所记内容丰富,对若干史实记载的详细程度甚至远超《明实录》.同时,高岐对入此志人物之选择及臧否皆甚公允.此书之写成,源于作者既具有相当高的学养,又能大量收集、阅读、利用有关文献书籍.鉴于此,即使高岐在撰写《福建市舶提举司志》时对有关人物的资料调查有不甚到位的情况,仍值得各位学者在深入了解此志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充分利用.
英国病患组织是20世纪60-70年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团体.此类组织为争取病人权利、提高病人地位展开一系列斗争,推动医疗服务改革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引起英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英国病患组织初创阶段,其在与政府、医学界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医疗服务政策及实践的影响极其有限.20世纪80-90年代,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市场改革推动病患组织的发展,英国政府日渐承认病患组织的政治地位,吸纳其参与制定卫生政策.医学界亦逐渐认可其角色和作用.英国病患组织兴起、发展的过程是公众与政府、医学界等利益不断调整,推进病
面对明代前中期医家不重校勘,改书重编之风盛行的《伤寒论》研究现象,明末清初钱塘医家张卿子在儒家尊经复古治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研究《伤寒论》当遵旧本编次,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以此观点著成《张卿子伤寒论》,该书对于日本江户前期和晚清国内两个时期的《伤寒论》版本流传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杜绝既往侨汇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流弊,战后,华南侨乡官方侨汇机构试图采取武装护汇、定点取款、凭保取款、预存印鉴、三家联保、取消邮政委托代理、从严设立代理处等一系列措施来建构新的官方侨汇信用体系,以防控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侨汇安全,维护侨汇信用.然而,这些措施导致侨乡民众领汇的手续繁难,增加了隐性汇兑成本,损害了侨乡民众的经济利益,引起华南侨乡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弹.侨汇逃港成为可供华南侨乡民众选择的与之博弈的有力经济手段.随着内战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导致战后新建的官方侨汇信用体系的瓦解和崩溃.
晚清时期,官僚士大夫的日常医疗需求中,部分是由同朝为官同时兼通岐黄之术的官僚来满足的.在此类医者中,除了唐宗海等被后世誉为名医者之外,大量医学成就一般或者医术较为平庸者很少为研究者所注意.本文通过梳理日记、书信等私人记录中的疾病、医疗相关记录,对晚清时期行医儒臣个案进行钩沉,对儒臣行医的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同时也结合清末的社会变化,探究这一群体在清末对中医专业化的设想和尝试.
租界既是外国在中国扩大侵略的前沿阵地,又是不受中国管控,名义上由侨民自主管理的行政区域.天津英租界在扩张及建设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特征.在天津英租界“华洋杂处”的社会格局下,华洋群体在公共空间内的互动表现分为两类:一是在实体公共空间下较为平和的交流;二是中外双方对公共空间管理的激烈博弈.而这种格局的出现使得在中西方之间形成一堵墙,墙里、墙外在中西碰撞语境下存在着巨大差异.
2021年10月15日—17日,由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8所高校的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第一届跨国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14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