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之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析了《大地》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赛珍珠意识到了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和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大地与女性共同具有的母性和孕育功能,大地与女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地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地位,使二者建立起了亲密又特殊的关系。同时反映了赛珍珠早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小说《大地》 女权主义 生态女性
  
  一、引言
  赛珍珠(Pearl S.Buck或Pearl Buck)(1892—1973),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1932年凭借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中国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对她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1]《大地》讲的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皖北乡村的故事,农民生于土地,死于土地,从土地里刨食发家致富,世世代代循环不已。故事的男主人公王龙,他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先辈们在数不清的世纪里所过得生活并无二致。小说从王龙的婚姻和他的人丁兴旺之梦开始。他娶恭顺、能干而沉默寡言的地主家丫鬟阿兰为妻。阿兰与他一起起早摸黑、节衣缩食地过着苦日子,机灵地在城里抢大户的过程中获得珠宝,终于帮助王龙把一块块地从黄地主家买来,如愿返回故里,置田地,雇长工,笃定做起地主来。王龙对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有着执著的追求,阿兰夫唱妇随。王龙的巨大渴望,首先是做一名父亲,其次就是得到更多的土地来耕种,一切预示着幸福和兴旺。在王龙发家后的第七年,村里闹起水灾,饥荒来临,但拥有充足钱粮的王龙没有丝毫的惶恐,麻烦的是他变得无所事事。他造了庭院,买了仆人,纳了小妄,日夜陪她吃喝玩乐,并冷落了阿兰。小说通过刻画阿兰这一形象,突出了中国妇女的贤良、宽容、勤劳和睿智——她是王龙一家人精神上赖以生存的大地。同时大地对于旧中国农民而言,寓意深刻。大地承载着中国农民的欢乐和痛苦,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最终,王龙意识到决定他命运的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大地,还有他一直视而不见的阿兰,她像大地母亲一样宽厚坚强地支持着他。《大地》突出表现了土地与女性的同等重要性和相同特质,把对生态自然的关注与女性思想结合起来,关注父权制社会中生态问题与女性的生活状态。
  二、土地与女性身体的内在联系
  麦茜特(CarolynMerchant)认为:“有机理论的核心是将自然,尤其是地球与一位养育众生的母亲相等同:她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2](P2)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人与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在生理上女性如月经、怀孕和生产过程的经验类似自然生态的循环,有其周期性存在。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在女性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某种相连性,一方面,大地孕育万物的自然现象被类比为母亲哺育子女的天性,另一方面,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如同自然,代表的是原始、被动、情感、柔弱和神秘,需要由进步、主动、理性和强壮的男性来引导和开发。[3]
  在《大地》中,土地对于旧中国农民来说就是命根子,土地使他们有希望、有盼头、有收获,使他们富裕。王龙发家的过程就是不断收获的过程。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巧妙地把女性的孕育功能与大地的生息繁衍结合起来:正值秋收季节,地里的稻粒饱满,稻穗熟透,阿兰和王龙正忙着秋收,恰逢阿兰生下了儿子。丰收的喜悦和初为人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大地与母亲的角色被象征性地结合在了一起。对男人而言,女人的生育也就意味着一种收获。所以这种收获既有大地的丰收,又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女性如同大自然一样承担着孕育和繁衍生命的伟大使命,男人永远不会像女人那样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更接近自然的特性决定的,只有女性才能做到与自然息息相通。
  三、大地与女性同为“他者”的地位——自然灾害与妇女歧视
  在男权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女性与自然在地位和遭遇上有着相似之处,都处于被压迫和被统治的地位。在《大地》中王龙一家的命运随着土地的收成起起落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靠种地为生,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不懂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只是一味地最大化自己的收成,自身也受到惩罚。在王龙发家第七年,由于西北的雪过量,从那里发源的北边大河河水暴涨,冲破了堤岸,淹没了整个地区的田地。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只能看着洪水淹没自己的庄稼,却束手无策。
  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存在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妇女的地位极为低下。对于娶妻生子,王龙也是听从父辈的观点,正如他父亲和黄老太太的建议,女人无所谓年轻好看,“要好看的女人干什么?我们要的女人得会管家,会生孩子,会干田里的活,好看的女人会干这些事?她会想着穿什么样的衣服来配她的脸蛋儿!在我们家可不行,我们是庄稼人”。[4](P7)他们从狭隘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就像王龙对待自己的田地一样,他认为阿兰不是“漂亮”而是强壮,只是一个生育工具和干活的好帮手。因为对农夫来说,一位强壮的妻子更能操持家务。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对女性的价值的巨大伤害和彻底否认。尽管《大地》中的阿兰恪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对妇女的种种约束和定位,服从、勤劳而坚韧地帮王龙打理这个家,但她的显著话语特征却是沉默。她没有经济地位,处于“他者”地位,只能把自己变成男人的附属品来取悦男人。王龙的虚荣心日益膨胀,荷花的到来满足了他原始的性的欲望和冲动。他开始嫌弃阿兰的容貌,劣根性暴露的王龙觉得阿兰浑身上下都不好看,“尤其是她穿着松松宽宽的大鞋……她乳房松弛了,像油瓶一样吊着,再没有一点魅力”。[4](P151)但荷花终究只是男人的玩物,最终也被抛弃。处于“他者”地位的女性,注定了其人生的悲剧。
  四、大地之于人类等同于女性之于家庭——女性与大地的融合
  在小说《大地》中尽管自然和女性同为他者,但土地对于农民、女性对于家庭起着决定作用。世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土地情结维系着他们和土地的情感。小说以《大地》为名,强烈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勤劳的中国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上挥洒汗水,生息繁衍,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土地承载着梦想。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留着土地。无论是颠沛流离,还是命悬一线,只要土地还在,他们就能拼死活下去。土地是他们生存的最大动力。‘至少我还有田——我还有地。’土地是王龙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当王龙的叔叔领着城里的投机商来趁火打劫廉价买地时,王龙愤怒地叫道:‘我绝不卖地,我要把地一点一点地挖起来,把泥土喂给孩子们吃,等他们死了,我就把他们埋在田里,我和老婆,甚至我的老爹,我们都要死在这块给我们生命的田地上。’”[4](P52)在他们眼中,土地就是他们的命,尤其是当阿兰病倒,医生说要五百块银元才能医好阿兰的病时,昏睡中醒来的阿兰却说自己的命不值那么多钱,这些钱能买好大一块地。她把土地和自己的命相比较,竟然认为命不如土地值钱。
  王龙日渐走上富裕的道路后忘乎所以,生活奢华,终日沉溺女色,冷落结发之妻阿兰,视她不存在。阿兰忍辱负重,孝敬公公,照料全家,维护丈夫的尊严。直到阿兰病倒,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时,王龙和孩子们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她在这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因为以前阿兰会打理好家里的一切,人人过得舒舒服服,他们对此毫无感觉。现在家里一下子没人生火做饭,没人照顾老人,所有的事都向王龙压来。他不知所措,他第一次把脸转向黑墙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他深深地感觉到阿兰就是他的精神大地,一直伴他左右,阿兰的倒下让他精神崩溃。在此,以阿兰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就和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
  《大地》通过描写王龙一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平凡而动人的故事,突出反映了土地之于农民的意义。同时通过刻画阿兰这一传统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深刻地指出了阿兰是王龙一家精神上赖以生存的大地。
  
  参考文献:
  [1]Buck, Pearl S. The Good Earth [M].New York: Harper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作者从关心学困生及改进教育艺术等方面入手,总结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策略,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学困生 转化 教育艺术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落后,不少家长和学生对英语不重视,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学之无用,因而不努力学习;随着年级的上升,教材内容难度增大,学生学起来很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出时间、空间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他们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互动实效    在
摘 要: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航向,也引领我们确立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出作业设计要更加关注人文内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作业也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起“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帮我们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总之,在新课改中,我们必须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指导学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尽管高职学生在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口语水平并不理想,原因有诸多方面,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差的原因,并探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口
摘 要: 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上,高校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而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餐旅专业的教学活动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本文以餐饮管理类课程为例,分析了此类课程的突出特点、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教材建设等在响应创业教育方面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 餐饮管理类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    
新疆新课程改革即将走完她三年的历程,但我们感到只是高考题型变了,学生还是一样,依旧对直觉、经验依赖无比,跟着感觉走,走错不回头。写作文倒是有了进步,有模有样,技巧手法明显优厚于高一学生,成熟老练许多,但千万不能细看,一旦细看,千人一面,想深刻,却只能装深沉。回首高一,这些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思维缺位。  新课程语文教学五个模块虽然都有“表达交流”,但是和“阅读”模块一直相互分离。阅读和写作不是两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责无旁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那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怎样才能不辱使命,教学中又从何处入手呢?我联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探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德育教育,学生人格培养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都非常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虽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教育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班主任们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是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  再细致全面到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无法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否认这一点,回避这一点,都不是实事求是的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学来说,它必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为了使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我紧紧以新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