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3
摘 要 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南京是否能利用奥林匹克教育这一契机,为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做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奥林匹克教育留下遗产是对南京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 青奥会 促进 学校体育 发展
一、研究目的
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南京是否能利用奥林匹克教育这一契机,为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做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奥林匹克教育留下遗产是对南京的挑战与机遇。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是“与青奥共成长”。青奥会的主体是青年,而它的主办者和承办者都是以参与的身份来为青年服务,青年是青奥会的核心主题,因此,在青奥会教育中,青年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观摩。而是主动的参与和创造,提高青少年在青奥会活动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文教活动中去,甚至进行开发和创意,则效果要比单纯接受和被动参与要显著地多。中国有约4亿青少年,他们大多在学校,其中约2.3亿中小学生,中国推行奥林匹克教育“以校为本”模式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青少年营销战略精神,中国属集权国家,对地方学校的教育活动拥有较大的控制权,与西方国家地方学校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截然不同,国家向地方施加影响,进一步保障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即政府配合奥组委,全面推进奥林匹克教育,所以要紧紧围绕青奥会教育价值,将青奥会教育价值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相融合是开展青奥会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等方面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观点,论证结论,提出建议。
三、研究结果
(一)青奥会的宗旨与目标
1.南京青奥会宗旨
为聚集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参赛选手的年龄应在14岁到18岁之间——以组织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此外,还应该在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成为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给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展示竞技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在同龄人的竞争中挖掘潜能,树立自信,更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胜负观,让成功和挫折都成为体育生涯的财富,学会在过程中体悟体育的真谛,享受体育的快乐。
南京青奥会的办赛理念是“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这一理念体现了南京青奥会希望“青年在竞技场上和人生当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了解彼此,建立友谊,懂得责任和欣赏,崇尚公平竞争,关注健康和环境,心手相连,增进自信,传承文明的诉求和愿景。“与青奥会共成长”是南京青奥会的宣传口号,简单质朴的语言中蕴含了青奥自身的成长、青年人与奥运会的共成长,城市与青奥会的共成长以及世界与青奥会共成长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2.南京青奥会目标
将全世界的青年运动员们都集合起来,并为他们而欢庆,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推广奥林匹克精神,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激发奥林匹克精神和社会挑战的教育。在节日般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不同青年团体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在奥林匹克发展运动中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成为能代表国际最高运动水平的赛事之一。
3.南京青奥会的教育展望
南京青奥会首先是一场青年人的交流盛会,它的教育因素所占比例更大,而且参与者和关注者的年龄层次更低,主要面向可塑性和创造性更强的青少年人群,因此,其教育的实施也更为独特性,教育拓展空间更大。
(二)青奥会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将在古城南京举行,届时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将聚集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展现他们的风采,在发展自身技能的同时,引导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是青少年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体育既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又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这与青奥会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倡扬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体育精神的人的理念有着天然合一功效[1]。
1.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南京青奥会将围绕“体育项目的背景”和“年轻人参与”两个方面,设立青年训练营,开展青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邀请体育明星与青年学生、青奥会运动员对话,寓教于乐,激励世界青年参与运动,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做到学而做之。在学校设立青少年训练营,必定会引起相关青年朋友的兴趣,形成局部体育锻炼的小风气,并不断辐射周围的青少年朋友,最终通过设立训练营的方式,达到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体育锻炼风气。
2.提倡学生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代校园中的应试教育过度,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忽视了对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导致教育形式的畸形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幸福感已丧失殆尽,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校园暴力、学生自杀、厌学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上网娱乐是青少年主要的业余活动之一,青少年业余活动安排中被作业、复习和预习功课占据,上网娱乐便成了他们仅有的精神食粮。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南京青奥会期间,组委会应将通过不同的形式举办系列教育论坛和辩论会,让青少年明确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容[2]。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达到“终身体育”的大体育观这一终极目标,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有力度的。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一方面是加强对自身的自我约束,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和谐一统的人文社会环境,并不断通过自身去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让青少年充分意识到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及其实现的方式。引导他们在青奥会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之下,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强身健体,减少因缺乏体育锻炼而致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为有限的社会公共卫生医疗资源贡献力量。青奥会邀请参加青奥会运动员及其父母和世界青年使者到社区体验生活,进一步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推选世界青年学习榜样,激励青年全面健康的成长。
4.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
青年奥组委将面向国内外,在社会广泛招募学生志愿者,通过严格选拔和系统的通用培训、专业岗位培训,遴选的志愿者,为赛事组织、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交通协勤、安全保障、媒体运行、语言翻译、观众啦啦队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有志于投身到青奥会志愿者行列的青少年朋友的精神乐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一方面保障着青奥会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为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言行举止、交流沟通方式等方面提供着培训服务。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必定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提升各界对青年志愿者的美好印象,同时这种良性循环将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青年志愿者行列,切实提升青年学生们的奉献精神。
5.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让我国更多的学生分享人类共同的文化
南京青奥会将以青年奥林匹克主题公园为中心向外延展,形成覆盖南京周边包括上海在内的30多个城市、1亿多青年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核心功能区的遗产包括:青年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青奥会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基地、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将通过城际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等多种互动形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于追溯和延展与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渊源,重点是弘扬奥林匹克价值,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通过持久参与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交流而建立起沟通与友谊的桥梁,分享人类共同的文化。
6.青奥会推动学校体育现代化
学校体育现代化不仅指体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也不仅指体育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还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同样,其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其教育主体—学生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以及2014年南京青奥会到来的现实背景下,南京青奥会文化价值的传播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尤其是江苏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校体育现代化能在南京青奥会期间全面开花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国际奥委会确定的青奥会“文化与教育计划”有五大主题:奥林匹克主义、技能发展、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这些相关主题的演绎活动不仅需要组织者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亦需在活动项目上国内外积极合作,寻找契机,进一步开阔视野,不能局限于书本和简单的说教,世博与奥运的情景和创意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思路,从中应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借鉴。应考虑将奥林匹克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以形成持续的长久效应。首先,文本书籍上自己编写与国外引进相结合,希望引进更多国际奥委会已有的奥林匹克教育书籍,纳入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知识读本或者日程课程中,以拓展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视野,增加青少年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奥林匹克事业的关注度和热情[3]。其次.项目推广上自己筹办和跨界合作相结合。希望能够承办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的文化项目,开展更多的国内外合作,跨领域合作,借此来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加强我国青少年与国际同龄人的文化联络,推动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同心结”、“一校一国”、“国际理解教育”等成熟的样板模式可以进一步借鉴、发展。相关的体育文化庆典,学校体育也应当尽可能地开放,吸纳相关体育教育。我们还应该以更为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教育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不能只看形式,流于短期效果,在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上及早行动,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志愿者活动,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以让更多青年体验青奥的文化感召,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大众化、国际化。
(二)建议
1.改变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对象的局限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城乡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传播差异性明显,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特别是2008奥运会在北京、青岛等地举行他们在奥林匹克的宣传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方面,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这一地区的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因此要实现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南京青奥会的有利时机借助网络和电视等媒介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2.注重奥林匹克的教育与交流
开展青奥会体育教育年,组织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论坛,让全国各个地市的学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代表发放奥林匹克教育材料,这些师生就像种子一样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开来,建立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网站,通过网站向全国各地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立我国的奥林匹克学院
建立我国的奥林匹克学院,每年组织全国各地的学校奥林匹克夏令营进行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4.重视学校相关配套工作
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并非学校大纲中的一门普通课程,应将生动活泼的奥林匹克形式和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中去,开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并在各相关学科渗透,奥组委与教育部要帮助学校培训教师,提供教育材料,以带领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让学生体验奥林匹克运动的欢乐与激情,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把奥林匹克主义的宣传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地球环境意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用五彩缤纷的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东方文化魅力和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桂宁.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3-36.
[2] 左欣.青奥会人文教育价值对于校园文化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39-140.
[3] 王成,田雨普.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教育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6.
摘 要 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南京是否能利用奥林匹克教育这一契机,为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做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奥林匹克教育留下遗产是对南京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 青奥会 促进 学校体育 发展
一、研究目的
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南京是否能利用奥林匹克教育这一契机,为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做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奥林匹克教育留下遗产是对南京的挑战与机遇。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是“与青奥共成长”。青奥会的主体是青年,而它的主办者和承办者都是以参与的身份来为青年服务,青年是青奥会的核心主题,因此,在青奥会教育中,青年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观摩。而是主动的参与和创造,提高青少年在青奥会活动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文教活动中去,甚至进行开发和创意,则效果要比单纯接受和被动参与要显著地多。中国有约4亿青少年,他们大多在学校,其中约2.3亿中小学生,中国推行奥林匹克教育“以校为本”模式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青少年营销战略精神,中国属集权国家,对地方学校的教育活动拥有较大的控制权,与西方国家地方学校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截然不同,国家向地方施加影响,进一步保障了奥林匹克教育落到实处,即政府配合奥组委,全面推进奥林匹克教育,所以要紧紧围绕青奥会教育价值,将青奥会教育价值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相融合是开展青奥会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等方面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观点,论证结论,提出建议。
三、研究结果
(一)青奥会的宗旨与目标
1.南京青奥会宗旨
为聚集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参赛选手的年龄应在14岁到18岁之间——以组织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此外,还应该在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成为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给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展示竞技能力的舞台,让他们在同龄人的竞争中挖掘潜能,树立自信,更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胜负观,让成功和挫折都成为体育生涯的财富,学会在过程中体悟体育的真谛,享受体育的快乐。
南京青奥会的办赛理念是“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这一理念体现了南京青奥会希望“青年在竞技场上和人生当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了解彼此,建立友谊,懂得责任和欣赏,崇尚公平竞争,关注健康和环境,心手相连,增进自信,传承文明的诉求和愿景。“与青奥会共成长”是南京青奥会的宣传口号,简单质朴的语言中蕴含了青奥自身的成长、青年人与奥运会的共成长,城市与青奥会的共成长以及世界与青奥会共成长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2.南京青奥会目标
将全世界的青年运动员们都集合起来,并为他们而欢庆,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推广奥林匹克精神,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激发奥林匹克精神和社会挑战的教育。在节日般融洽欢快的气氛中分享世界各地的文化,向世界各地的不同青年团体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在奥林匹克发展运动中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成为能代表国际最高运动水平的赛事之一。
3.南京青奥会的教育展望
南京青奥会首先是一场青年人的交流盛会,它的教育因素所占比例更大,而且参与者和关注者的年龄层次更低,主要面向可塑性和创造性更强的青少年人群,因此,其教育的实施也更为独特性,教育拓展空间更大。
(二)青奥会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将在古城南京举行,届时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将聚集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展现他们的风采,在发展自身技能的同时,引导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是青少年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体育既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又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这与青奥会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倡扬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体育精神的人的理念有着天然合一功效[1]。
1.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南京青奥会将围绕“体育项目的背景”和“年轻人参与”两个方面,设立青年训练营,开展青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邀请体育明星与青年学生、青奥会运动员对话,寓教于乐,激励世界青年参与运动,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做到学而做之。在学校设立青少年训练营,必定会引起相关青年朋友的兴趣,形成局部体育锻炼的小风气,并不断辐射周围的青少年朋友,最终通过设立训练营的方式,达到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体育锻炼风气。
2.提倡学生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代校园中的应试教育过度,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忽视了对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导致教育形式的畸形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幸福感已丧失殆尽,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校园暴力、学生自杀、厌学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上网娱乐是青少年主要的业余活动之一,青少年业余活动安排中被作业、复习和预习功课占据,上网娱乐便成了他们仅有的精神食粮。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南京青奥会期间,组委会应将通过不同的形式举办系列教育论坛和辩论会,让青少年明确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容[2]。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达到“终身体育”的大体育观这一终极目标,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有力度的。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一方面是加强对自身的自我约束,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和谐一统的人文社会环境,并不断通过自身去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让青少年充分意识到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及其实现的方式。引导他们在青奥会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之下,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强身健体,减少因缺乏体育锻炼而致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为有限的社会公共卫生医疗资源贡献力量。青奥会邀请参加青奥会运动员及其父母和世界青年使者到社区体验生活,进一步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推选世界青年学习榜样,激励青年全面健康的成长。
4.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
青年奥组委将面向国内外,在社会广泛招募学生志愿者,通过严格选拔和系统的通用培训、专业岗位培训,遴选的志愿者,为赛事组织、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交通协勤、安全保障、媒体运行、语言翻译、观众啦啦队等各个方面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有志于投身到青奥会志愿者行列的青少年朋友的精神乐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一方面保障着青奥会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也为青年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言行举止、交流沟通方式等方面提供着培训服务。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必定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提升各界对青年志愿者的美好印象,同时这种良性循环将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青年志愿者行列,切实提升青年学生们的奉献精神。
5.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让我国更多的学生分享人类共同的文化
南京青奥会将以青年奥林匹克主题公园为中心向外延展,形成覆盖南京周边包括上海在内的30多个城市、1亿多青年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核心功能区的遗产包括:青年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青奥会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基地、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圈”将通过城际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等多种互动形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于追溯和延展与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渊源,重点是弘扬奥林匹克价值,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通过持久参与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交流而建立起沟通与友谊的桥梁,分享人类共同的文化。
6.青奥会推动学校体育现代化
学校体育现代化不仅指体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也不仅指体育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现代化,还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同样,其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其教育主体—学生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以及2014年南京青奥会到来的现实背景下,南京青奥会文化价值的传播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尤其是江苏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校体育现代化能在南京青奥会期间全面开花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国际奥委会确定的青奥会“文化与教育计划”有五大主题:奥林匹克主义、技能发展、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这些相关主题的演绎活动不仅需要组织者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亦需在活动项目上国内外积极合作,寻找契机,进一步开阔视野,不能局限于书本和简单的说教,世博与奥运的情景和创意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思路,从中应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借鉴。应考虑将奥林匹克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以形成持续的长久效应。首先,文本书籍上自己编写与国外引进相结合,希望引进更多国际奥委会已有的奥林匹克教育书籍,纳入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知识读本或者日程课程中,以拓展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视野,增加青少年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奥林匹克事业的关注度和热情[3]。其次.项目推广上自己筹办和跨界合作相结合。希望能够承办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的文化项目,开展更多的国内外合作,跨领域合作,借此来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加强我国青少年与国际同龄人的文化联络,推动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同心结”、“一校一国”、“国际理解教育”等成熟的样板模式可以进一步借鉴、发展。相关的体育文化庆典,学校体育也应当尽可能地开放,吸纳相关体育教育。我们还应该以更为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教育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不能只看形式,流于短期效果,在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上及早行动,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志愿者活动,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以让更多青年体验青奥的文化感召,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大众化、国际化。
(二)建议
1.改变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对象的局限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城乡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传播差异性明显,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特别是2008奥运会在北京、青岛等地举行他们在奥林匹克的宣传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方面,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这一地区的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因此要实现奥林匹克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南京青奥会的有利时机借助网络和电视等媒介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2.注重奥林匹克的教育与交流
开展青奥会体育教育年,组织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论坛,让全国各个地市的学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向参加会议的代表发放奥林匹克教育材料,这些师生就像种子一样把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开来,建立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网站,通过网站向全国各地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立我国的奥林匹克学院
建立我国的奥林匹克学院,每年组织全国各地的学校奥林匹克夏令营进行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4.重视学校相关配套工作
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并非学校大纲中的一门普通课程,应将生动活泼的奥林匹克形式和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育中去,开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并在各相关学科渗透,奥组委与教育部要帮助学校培训教师,提供教育材料,以带领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让学生体验奥林匹克运动的欢乐与激情,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把奥林匹克主义的宣传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地球环境意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用五彩缤纷的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东方文化魅力和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桂宁.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3-36.
[2] 左欣.青奥会人文教育价值对于校园文化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39-140.
[3] 王成,田雨普.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教育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