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是需要具备微公益精神,而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微公益精神培养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载体
微公益精神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近几年,随着公益事业在我国的有效开展,其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庞大壮观并蓬勃发展,志愿者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可见微公益精神充斥着大学生校园,志愿服务与微公益精神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志愿服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内涵
志愿服务的定义为:为了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和谐,改善社会公共事务,任何个人或组织无偿且自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提供的社会服务。个人和组织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又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减低与社会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内涵是指:在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时,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于人文关怀和利他主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这种表现体现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傳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2 志愿服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联系分析
2.1 志愿服务是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新载体
随着志愿服务的推广及中青年和大学的认可度的提高,志愿服务已经逐步称为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获取人文信息及提升人际交流能力的主要途径。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传承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志愿服务可以作为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中微公益精神培育的全新方向,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空间,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并带来新的机遇。
2.2 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团结进步”是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具体展现,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立场及态度更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理论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省微公益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是志愿服务精神动力的来源。一方面,微公益精神具有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意蕴和能有效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的个体价值意蕴。这两种意蕴不仅影响和支持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价值判断,且反映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实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中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团结进步等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意义,指引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3 加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
3.1 多样化与个性化培育方式共存
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高校社团的各种公益志愿活动的发起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标志着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公益志愿活动的参与,可以体现其善良品格与道德良知度。公益志愿活动参与过程中,不仅为他人提供了帮助,而且也提高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学校在开展组织公益志愿活动时,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过程、身心变化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遍思想教育,同时又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个性化与多样化双重教育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微公益精神培育。
3.2 运用校园微博、微信和QQ群等互联网工具。
近年来,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平台与渠道被应用在各行各业,而互联网与教育同样也可以有效完美的相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与学习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互联网与教育完美结合并实施运作需要多种网络渠道相互协作,是多个网络平台共同经营的结果。具体涉及到的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博客、播客、BBS、RSS、WIKI等等,这些新兴产物被大学生视为新一代的宠儿。学校可以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方式进行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如:通过校园微博发起公益活动,面向学校公开招募公益事业志愿者,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使得学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全面了解,并改变自身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精神,从而得到存在感与成就感,达到公益精神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婷婷.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4.
[2]付立平.高职院校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4(04):75-76.
[3]郭锐.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5):239-240.
[4]肖望兵,刘怡.论高职学生志愿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联性[J].才智,2013(32):196-197.
[5]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6]曾竞.青年微公益活动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16-217.
作者简介
李光茂(1982-),男,湖南省邵东县人。MBA硕士在读。现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高教管理。
作者单位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学院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1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载体
微公益精神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近几年,随着公益事业在我国的有效开展,其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庞大壮观并蓬勃发展,志愿者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可见微公益精神充斥着大学生校园,志愿服务与微公益精神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志愿服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内涵
志愿服务的定义为:为了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和谐,改善社会公共事务,任何个人或组织无偿且自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而提供的社会服务。个人和组织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又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减低与社会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内涵是指:在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时,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于人文关怀和利他主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这种表现体现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傳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2 志愿服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联系分析
2.1 志愿服务是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新载体
随着志愿服务的推广及中青年和大学的认可度的提高,志愿服务已经逐步称为当今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获取人文信息及提升人际交流能力的主要途径。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传承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志愿服务可以作为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中微公益精神培育的全新方向,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空间,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并带来新的机遇。
2.2 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团结进步”是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具体展现,大学生微公益精神的立场及态度更是志愿服务最重要的理论依据。高职院校大学省微公益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是志愿服务精神动力的来源。一方面,微公益精神具有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意蕴和能有效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的个体价值意蕴。这两种意蕴不仅影响和支持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价值判断,且反映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实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中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团结进步等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意义,指引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3 加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
3.1 多样化与个性化培育方式共存
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高校社团的各种公益志愿活动的发起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标志着学生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公益志愿活动的参与,可以体现其善良品格与道德良知度。公益志愿活动参与过程中,不仅为他人提供了帮助,而且也提高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学校在开展组织公益志愿活动时,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过程、身心变化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遍思想教育,同时又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式,采用个性化与多样化双重教育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微公益精神培育。
3.2 运用校园微博、微信和QQ群等互联网工具。
近年来,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平台与渠道被应用在各行各业,而互联网与教育同样也可以有效完美的相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与学习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互联网与教育完美结合并实施运作需要多种网络渠道相互协作,是多个网络平台共同经营的结果。具体涉及到的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博客、播客、BBS、RSS、WIKI等等,这些新兴产物被大学生视为新一代的宠儿。学校可以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方式进行高职大学生微公益精神培育,如:通过校园微博发起公益活动,面向学校公开招募公益事业志愿者,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使得学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全面了解,并改变自身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精神,从而得到存在感与成就感,达到公益精神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婷婷.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2014.
[2]付立平.高职院校思政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4(04):75-76.
[3]郭锐.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5):239-240.
[4]肖望兵,刘怡.论高职学生志愿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联性[J].才智,2013(32):196-197.
[5]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6]曾竞.青年微公益活动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16-217.
作者简介
李光茂(1982-),男,湖南省邵东县人。MBA硕士在读。现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高教管理。
作者单位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学院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