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广东教会高校的课程中国化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教会高校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不得不变革图存,在课程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转变.本论文力图考察该时期广东教会高校课程设置的转变,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教会高校中国化的进程,也为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97-01  央视曾经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其中用了一定篇幅颂扬邓小平正本清源、恢复高考、为国育才的功绩。针对“文革”造成的教育乱局,尤其是在“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下形成的“读书无用论”风潮,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胆识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召开教育和科技代表大会,着手教育科技系统的拨乱反正。极
作为儒家继孔子之后的两大学派代表,孟子和荀子的学习观在学习作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但又有许多不谋而同之处。孟子注重“内求”的学习观与荀子强调“
摘 要:汉语文字适宜于朗读,把无声的文字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通过朗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好的领略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韵味,从而增强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指导;朗读  据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载称:“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虽然这个故事是说诗写
2013年9月底,笔者有幸到南宁参加由程少堂、陈玉中等老师组织的“名师大课堂”观摩课活动,他们的课丰富多彩、语文味浓厚,尤其是刘飞耀老师上的那一堂作文课不仅感染着学生,同时也感动了我们听课的老师。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出语文味,我觉得很值得探导。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这句话说明的正是“语文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教版语文
高校的科研活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滞后于科研活动的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观念,采取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近二十多年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存在音乐教育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设置较随意等问题。笔者认为美国《唐哥伍德宣言》所提倡的“将音乐
本文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针对《信息管理概论》课程设置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对在《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信息素
本文运用网络教学设计理论,对体育课程资源网络共享的原则进行阐述和设计,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实现师生预期的教学、学习和锻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