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熊是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其雄性体重通常为400千克,最重可达600千克,但这是北极熊过去常见的体重。现在,在阿拉斯加,或许还包括其他地方,北极熊的个头可没有20年前那么大了。婆罗洲微型蛙也变得越来越“袖珍”了。这种身长2厘米,背上为宝石蓝色,底侧有亮斑的蛙越来越难被发现,因为它们也在“缩身”。事实上,从鱼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整个动物王国不断传出动物个头大小发生改变,尤其是变小的报告。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身体的大小会影响动物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觅食、躲避掠食者、寻找配偶等。
那么,诸多动物的大小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这与动物学家伯格曼于1847年进行的一项观察有关。
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密切相关物种,伯格曼发现,较小的物种倾向于栖居在较温暖的气候环境下。他认为这同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有关:较小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较大,散热更快,在太冷时难以维持体温;较大动物则面临相反的问题——在太热时难以保持凉爽。(伯格曼的这一观察并不意味着在温暖气候下不存在大型温血动物,即便是很大的动物也能演化出应对炎热的能力,例如大象。但总体来说,较小的身体更能适应温暖的气候。)
根据伯格曼的发现,我们不难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动物的个头会缩小。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苏格兰索艾岛上的半野生羊身上:随着冬季变暖,更多个头较小的羊存活了下来,导致羊的平均大小缩水。而许多鸟类的个头也在变小。科学家研究了8种澳大利亚小型鸟的博物馆样本,这些样本采集自1950年前后。结果发现,其中有4种鸟的个头变小了。
不过,这些动物个头变小的幅度似乎并不大。以索艾羊为例,其变小幅度仅为0.5%左右。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全球变暖幅度至今不到1℃,野生动物根本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么,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情况又会怎样呢?要寻找答案,得回到过去。
在大约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地球上出现过一个极热期,当时全球升温5~10℃,时间超过数万年。化石证据证明,当时的许多哺乳动物都变小了。例如,2012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大羊角盆地发现的化石证明,当时那里生活着个头与猫相仿的多种马,它们的个头大小的确与气温相关:随着气候变暖,它们瘦身30%;随着气温下降,它们增肥70%。这个变化是巨大的。
在怀俄明州进行的另一项化石研究证明,当时连居住在土壤里的无脊椎动物也缩身了——随着气候变暖,它们挖的洞穴的直径平均减小了30%~50%。这说明,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并不限于温血脊椎动物。科学家推测,今天的土壤生物群对气候变暖也正在做出类似反应。
对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冷血动物来说,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冷血动物的代谢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咋看上去,气候变暖可以使冷血动物更活跃,发育更快,更快达到成年期。但事实上,更快的代谢燃烧更多的能量,这意味着动物们需要吃得更多。科学家对气候变暖怎样影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如果本世纪气候变暖幅度为6℃,像印度精致窄嘴蛙(体重通常只有0.3克)这样的袖珍物种就需要多吃最多达75%的食物,折算成每年多吃426只白蚁;一头体重90千克的科莫多巨蜥为了维持自己的体格,每年需多找224只鸡来吃。
当然,动物如果能消费更多资源来匹配自己增加的代谢,它们就能保持自己的生长速度和个头。但实际上,当气温较高时,动物未必能找到更多的东西吃。以蜥蜴为例,为了避免身体过热,它们不得不在阴凉处呆更长的时间,用来捕猎或觅食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了。而且,也不会有更多的食物可吃。
同样数量的动物在竞争相同数量的食物。如果找不到更多的东西吃,那么,某些东西就必须放弃,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减缓生长——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已经开始缩身。科学家在对英国多塞特郡蟾蜍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后发现,它们的个头正在变小。对婆罗洲蛙类的研究也发现,个头正在变小的蛙类数量超过了变大的蛙类数量。
以上这些发现相当惊人。要知道,在化石记录中,找不到爬行类或两栖类由于气候变暖而缩小个头的例证。在地球比现在炎热得多的时期,巨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兴盛了很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有恐龙、翼龙和海洋爬行类。仅仅为了保持体温,巨型爬行动物就需要温暖的环境。因此,经过漫长的时间规模,出现了动物巨型化的趋势。
然而,今天全球变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结果就是爬行类和两栖类可能缩减个头。鱼也一样,它们面临双重打击:上升的水温将加速代谢,因此它们需要氧;但氧在越温暖的水中溶解越少,氧会越来越少。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鱼长不到多大个头就会缺氧。
动物必须适应变暖的世界,不然的话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动物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对于挣扎着适应变暖的动物们来说,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迁往凉爽一点的地方。在海洋中,许多物种正是这么干的。但是,移居他乡可能困难重重,或者根本就行不通——它们可能受阻于天然屏障如群山和海洋,也可能是围栏、道路、城市和农场。
通过改变个头大小来适应气候变化,或许是动物的一种生存策略。但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较小的个体其后代也少。如果走向这个极端,种群规模就可能变得太小,物种因此濒危甚至消亡。还有一个问题,较小的动物也许会发现自己更难捕食一些猎物,还可能变得更容易被掠食者捕食。科学家认为,身体大小是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它与动物的所有其他特征都息息相关,改变它会产生大量的连锁效应。不同物种回应气候改变的方式不同,因此其中会有赢家,也会有输家。
值得注意的是,因气候变暖导致动物的个头大小发生变化,还仅仅是野生动物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人类活动不仅造成了速度空前的全球变暖,使得动物难以挺过这一变迁,人类还通过过度捕杀动物,毁坏它们的栖居地和传播疾病,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尤其是繁殖缓慢的大型动物,并且消除了现有动物种群的大部分基因多样性——这大大降低了这些物种足够快地演化、以应对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的机会。而人类也几乎肯定将自食其果。如果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陷入动荡,那么未来的食品危机将更严重。或许就像北极熊那样,人类自己也将变得矮小。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
那么,诸多动物的大小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这与动物学家伯格曼于1847年进行的一项观察有关。
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密切相关物种,伯格曼发现,较小的物种倾向于栖居在较温暖的气候环境下。他认为这同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有关:较小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较大,散热更快,在太冷时难以维持体温;较大动物则面临相反的问题——在太热时难以保持凉爽。(伯格曼的这一观察并不意味着在温暖气候下不存在大型温血动物,即便是很大的动物也能演化出应对炎热的能力,例如大象。但总体来说,较小的身体更能适应温暖的气候。)
根据伯格曼的发现,我们不难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动物的个头会缩小。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苏格兰索艾岛上的半野生羊身上:随着冬季变暖,更多个头较小的羊存活了下来,导致羊的平均大小缩水。而许多鸟类的个头也在变小。科学家研究了8种澳大利亚小型鸟的博物馆样本,这些样本采集自1950年前后。结果发现,其中有4种鸟的个头变小了。
不过,这些动物个头变小的幅度似乎并不大。以索艾羊为例,其变小幅度仅为0.5%左右。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全球变暖幅度至今不到1℃,野生动物根本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么,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情况又会怎样呢?要寻找答案,得回到过去。
在大约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地球上出现过一个极热期,当时全球升温5~10℃,时间超过数万年。化石证据证明,当时的许多哺乳动物都变小了。例如,2012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大羊角盆地发现的化石证明,当时那里生活着个头与猫相仿的多种马,它们的个头大小的确与气温相关:随着气候变暖,它们瘦身30%;随着气温下降,它们增肥70%。这个变化是巨大的。
在怀俄明州进行的另一项化石研究证明,当时连居住在土壤里的无脊椎动物也缩身了——随着气候变暖,它们挖的洞穴的直径平均减小了30%~50%。这说明,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并不限于温血脊椎动物。科学家推测,今天的土壤生物群对气候变暖也正在做出类似反应。
对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冷血动物来说,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冷血动物的代谢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咋看上去,气候变暖可以使冷血动物更活跃,发育更快,更快达到成年期。但事实上,更快的代谢燃烧更多的能量,这意味着动物们需要吃得更多。科学家对气候变暖怎样影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如果本世纪气候变暖幅度为6℃,像印度精致窄嘴蛙(体重通常只有0.3克)这样的袖珍物种就需要多吃最多达75%的食物,折算成每年多吃426只白蚁;一头体重90千克的科莫多巨蜥为了维持自己的体格,每年需多找224只鸡来吃。
当然,动物如果能消费更多资源来匹配自己增加的代谢,它们就能保持自己的生长速度和个头。但实际上,当气温较高时,动物未必能找到更多的东西吃。以蜥蜴为例,为了避免身体过热,它们不得不在阴凉处呆更长的时间,用来捕猎或觅食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了。而且,也不会有更多的食物可吃。
同样数量的动物在竞争相同数量的食物。如果找不到更多的东西吃,那么,某些东西就必须放弃,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减缓生长——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已经开始缩身。科学家在对英国多塞特郡蟾蜍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后发现,它们的个头正在变小。对婆罗洲蛙类的研究也发现,个头正在变小的蛙类数量超过了变大的蛙类数量。
以上这些发现相当惊人。要知道,在化石记录中,找不到爬行类或两栖类由于气候变暖而缩小个头的例证。在地球比现在炎热得多的时期,巨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兴盛了很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有恐龙、翼龙和海洋爬行类。仅仅为了保持体温,巨型爬行动物就需要温暖的环境。因此,经过漫长的时间规模,出现了动物巨型化的趋势。
然而,今天全球变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结果就是爬行类和两栖类可能缩减个头。鱼也一样,它们面临双重打击:上升的水温将加速代谢,因此它们需要氧;但氧在越温暖的水中溶解越少,氧会越来越少。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鱼长不到多大个头就会缺氧。
动物必须适应变暖的世界,不然的话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动物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对于挣扎着适应变暖的动物们来说,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迁往凉爽一点的地方。在海洋中,许多物种正是这么干的。但是,移居他乡可能困难重重,或者根本就行不通——它们可能受阻于天然屏障如群山和海洋,也可能是围栏、道路、城市和农场。
通过改变个头大小来适应气候变化,或许是动物的一种生存策略。但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较小的个体其后代也少。如果走向这个极端,种群规模就可能变得太小,物种因此濒危甚至消亡。还有一个问题,较小的动物也许会发现自己更难捕食一些猎物,还可能变得更容易被掠食者捕食。科学家认为,身体大小是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它与动物的所有其他特征都息息相关,改变它会产生大量的连锁效应。不同物种回应气候改变的方式不同,因此其中会有赢家,也会有输家。
值得注意的是,因气候变暖导致动物的个头大小发生变化,还仅仅是野生动物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人类活动不仅造成了速度空前的全球变暖,使得动物难以挺过这一变迁,人类还通过过度捕杀动物,毁坏它们的栖居地和传播疾病,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尤其是繁殖缓慢的大型动物,并且消除了现有动物种群的大部分基因多样性——这大大降低了这些物种足够快地演化、以应对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的机会。而人类也几乎肯定将自食其果。如果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陷入动荡,那么未来的食品危机将更严重。或许就像北极熊那样,人类自己也将变得矮小。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