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正在变小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熊是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其雄性体重通常为400千克,最重可达600千克,但这是北极熊过去常见的体重。现在,在阿拉斯加,或许还包括其他地方,北极熊的个头可没有20年前那么大了。婆罗洲微型蛙也变得越来越“袖珍”了。这种身长2厘米,背上为宝石蓝色,底侧有亮斑的蛙越来越难被发现,因为它们也在“缩身”。事实上,从鱼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整个动物王国不断传出动物个头大小发生改变,尤其是变小的报告。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身体的大小会影响动物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觅食、躲避掠食者、寻找配偶等。
  那么,诸多动物的大小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这与动物学家伯格曼于1847年进行的一项观察有关。
  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鸟类及其密切相关物种,伯格曼发现,较小的物种倾向于栖居在较温暖的气候环境下。他认为这同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有关:较小动物的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较大,散热更快,在太冷时难以维持体温;较大动物则面临相反的问题——在太热时难以保持凉爽。(伯格曼的这一观察并不意味着在温暖气候下不存在大型温血动物,即便是很大的动物也能演化出应对炎热的能力,例如大象。但总体来说,较小的身体更能适应温暖的气候。)
  根据伯格曼的发现,我们不难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动物的个头会缩小。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苏格兰索艾岛上的半野生羊身上:随着冬季变暖,更多个头较小的羊存活了下来,导致羊的平均大小缩水。而许多鸟类的个头也在变小。科学家研究了8种澳大利亚小型鸟的博物馆样本,这些样本采集自1950年前后。结果发现,其中有4种鸟的个头变小了。
  不过,这些动物个头变小的幅度似乎并不大。以索艾羊为例,其变小幅度仅为0.5%左右。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全球变暖幅度至今不到1℃,野生动物根本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么,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情况又会怎样呢?要寻找答案,得回到过去。
  在大约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地球上出现过一个极热期,当时全球升温5~10℃,时间超过数万年。化石证据证明,当时的许多哺乳动物都变小了。例如,2012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大羊角盆地发现的化石证明,当时那里生活着个头与猫相仿的多种马,它们的个头大小的确与气温相关:随着气候变暖,它们瘦身30%;随着气温下降,它们增肥70%。这个变化是巨大的。
  在怀俄明州进行的另一项化石研究证明,当时连居住在土壤里的无脊椎动物也缩身了——随着气候变暖,它们挖的洞穴的直径平均减小了30%~50%。这说明,受到气候变暖影响的并不限于温血脊椎动物。科学家推测,今天的土壤生物群对气候变暖也正在做出类似反应。
  对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的冷血动物来说,气候变暖也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冷血动物的代谢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咋看上去,气候变暖可以使冷血动物更活跃,发育更快,更快达到成年期。但事实上,更快的代谢燃烧更多的能量,这意味着动物们需要吃得更多。科学家对气候变暖怎样影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如果本世纪气候变暖幅度为6℃,像印度精致窄嘴蛙(体重通常只有0.3克)这样的袖珍物种就需要多吃最多达75%的食物,折算成每年多吃426只白蚁;一头体重90千克的科莫多巨蜥为了维持自己的体格,每年需多找224只鸡来吃。
  当然,动物如果能消费更多资源来匹配自己增加的代谢,它们就能保持自己的生长速度和个头。但实际上,当气温较高时,动物未必能找到更多的东西吃。以蜥蜴为例,为了避免身体过热,它们不得不在阴凉处呆更长的时间,用来捕猎或觅食的时间则相应减少了。而且,也不会有更多的食物可吃。
  同样数量的动物在竞争相同数量的食物。如果找不到更多的东西吃,那么,某些东西就必须放弃,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减缓生长——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已经开始缩身。科学家在对英国多塞特郡蟾蜍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后发现,它们的个头正在变小。对婆罗洲蛙类的研究也发现,个头正在变小的蛙类数量超过了变大的蛙类数量。
  以上这些发现相当惊人。要知道,在化石记录中,找不到爬行类或两栖类由于气候变暖而缩小个头的例证。在地球比现在炎热得多的时期,巨型爬行类和两栖类兴盛了很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有恐龙、翼龙和海洋爬行类。仅仅为了保持体温,巨型爬行动物就需要温暖的环境。因此,经过漫长的时间规模,出现了动物巨型化的趋势。
  然而,今天全球变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结果就是爬行类和两栖类可能缩减个头。鱼也一样,它们面临双重打击:上升的水温将加速代谢,因此它们需要氧;但氧在越温暖的水中溶解越少,氧会越来越少。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鱼长不到多大个头就会缺氧。
  动物必须适应变暖的世界,不然的话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么,动物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对于挣扎着适应变暖的动物们来说,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迁往凉爽一点的地方。在海洋中,许多物种正是这么干的。但是,移居他乡可能困难重重,或者根本就行不通——它们可能受阻于天然屏障如群山和海洋,也可能是围栏、道路、城市和农场。
  通过改变个头大小来适应气候变化,或许是动物的一种生存策略。但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较小的个体其后代也少。如果走向这个极端,种群规模就可能变得太小,物种因此濒危甚至消亡。还有一个问题,较小的动物也许会发现自己更难捕食一些猎物,还可能变得更容易被掠食者捕食。科学家认为,身体大小是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它与动物的所有其他特征都息息相关,改变它会产生大量的连锁效应。不同物种回应气候改变的方式不同,因此其中会有赢家,也会有输家。
  值得注意的是,因气候变暖导致动物的个头大小发生变化,还仅仅是野生动物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人类活动不仅造成了速度空前的全球变暖,使得动物难以挺过这一变迁,人类还通过过度捕杀动物,毁坏它们的栖居地和传播疾病,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尤其是繁殖缓慢的大型动物,并且消除了现有动物种群的大部分基因多样性——这大大降低了这些物种足够快地演化、以应对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的机会。而人类也几乎肯定将自食其果。如果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陷入动荡,那么未来的食品危机将更严重。或许就像北极熊那样,人类自己也将变得矮小。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
  并非所有动物
  都会因气温上升而瘦身
  事实上,气候影响动物的方式比伯格曼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动物对短期变暖和长期变暖的反应迥然不同,结果就是随着气候变暖,有的动物缩身,有的保持不变,还有的长得更胖壮。
  以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为例。北极熊在海冰及其附近捕食海豹等猎物。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捕猎难度越来越大,它们很可能因为缺乏食物而瘦身。但这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动物数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下降;随着食物数量稳定下来,动物数量最终会趋于平衡。因此,只要北极熊躲过了灭绝,它们的个头就有可能恢复。
  不过,直接因气温上升而瘦身的动物,在较高气温下将持续保持苗条。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很多的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意愿是良好的,教师会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最大的发言权,使课堂变得生气勃勃.但却出现了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教学效果
近来,我国地下水的状况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热点,频频曝光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等问题敲响了警钟,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刻不容缓。看不见的地下水撒哈拉沙漠东
看到滚滚浪潮rn想起多姿的初春rn彩色与彩色接吻rn呼吸是火的生辰rn
夜幕降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地考察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奥斯汀等人正走在回营地的路上。森林地面上传来的好似昆虫发出的高亢叫声,引起了奥斯汀的注意,他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在森林底层的落叶中搜寻起来——寻找新的物种,这也正是他们这次林中探险的目的。奥斯汀后来说:“那天晚上,我们在草丛落叶中反复搜寻,但光线太暗,我们什么也没发现,最后只得将发出声音的那个地方的一大把枯枝败叶抓起来扔进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社区是城市老年人退休后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城市老年人的大部分休闲活动都在此处进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发展迅速,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和环境等因素建设还不健全,社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加强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落后体育教学课堂模式,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时代在进步,教育需要改革,为了给学生更优越的环境,新课标要求下提倡优质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因此改变过去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模式,构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对
留白源于中国绘画,语文教学中的留白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技巧,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设置的具有启发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