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情感与集体记忆:朋友圈里的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源 :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事件.通过对朋友圈转发和评论庆典大会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并通过对事件的转发和评论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人们普遍采用了丰富的情感修辞,尤其是运用了亲密关系、情感同构、情感符号等方式,将私人情感与集体记忆联结起来,使庆典成为人们对党的历史功绩进行回忆和赞颂的又一次记忆实践.
其他文献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引发了学界对“算法专制”的反思.在算法有形“技术之手”之上是无形的“价值之手”.把算法置入平台多边价值交换体系中,对算法物质属性进行媒介政治经济学追问,将揭示算法是信息经济体系的“价值中介”.作为技术“商品”,算法的特殊性在于其价值交换具有“多边性”.在算法物向价值转变的过程中,价值交换成为了社会关系形式,算法背后的劳动被抽象化,系统中的人和物都失去了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意义.最终,在多方价值博弈之后,处于价值系统中最弱势的一方将陷入结构性贫困.
流行病防控不确定性与人类社会行为复杂性高度相关.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社群取向与技术取向两条基本理路,由于媒介化概念兼具社会(制度)属性与技术(资源)属性,预示着流行病防控理念与实践变革的重要方向.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媒介化,使流行病防控具备了媒介化特征:媒介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沟通渠道与物质资源,受到卫生防疫制度的调控与制约;同时,流行病防控体制机制的媒介化,也反过来塑造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与卫生防疫制度本身.媒介化概念为流行病防控提供了一条“双向通路”:一方面,媒介与信息嵌入到病毒传播扩散以及社
政治家办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闻学最重要、最富特色的核心概念之一.认识政治家办报,要从德性和战略层次的高度进行衡量与分析.韦伯、毛泽东这两位一西一中的政治学者、政治家都使用过“群众政治家”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发掘,第一次让我们认识到,政治家办报思想中“政治家”的真正内涵和“高标”要求.韦伯对以新闻工作者为代表的群众政治家的论述启示我们:既要弘扬志业政治家的审慎德性,又要坚持群众政治家的“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路线.毛泽东也要求,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应该坚守审慎观念和群众性原则.毛泽东新闻思想从本质上看就是政治新
本研究在整合“反连接”概念及其流变的基础上,通过对18位具有“反连接行为”受访者的访谈发现,个体的反连接行为是由于长时间、全平台的数字劳动造成的,而个体的劳动过载与劳动异化源于结构性的社会加速.个体(用户)在与“加速社会”和“平台”的关系中作为资源的产出者既受到来自互联网连接文化的诱惑,也承受着社会加速的压力,因此“断开”连接作个体对自身劳工化的“反抗”,可以被比作一种“数字罢工”.虽然个体通过节点切换、空间规训和接口关闭等三种“罢工”方式暂缓了过度劳动的异化病症,削弱了社会加速带来的压力与紧张感,但作为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互联网成为人们开展维权抗争行动的新工具和场域,技术赋权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权利抗争的红利,这一红利是否有助于形塑政治机会结构呢?本文通过对上访人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上访人如何利用微博上访的关系网络、抗争策略和政治机会结构改变效果.研究发现,上访人借助微博所开展的抗争行动是一种具有本土概念特征的“微抗争”,在抗争发生的场域、抗争手法和抗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微”的特征;“以理抗争”“以势抗争”“摆事实”等是上访人惯用的抗争策略;在政治机会结构方面,由于微博作为政治参与通道的局限、“有影响力的盟友”介入抗争效果
由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征,媒体在侵害人格权方面往往会对公民的精神性人格权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根据已有的司法实践可知,我国在认定媒体侵害人格权责任时,通常以构成要件视角分析判断,如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等.《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编第998条引入动态系统视角,以当事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行为目的 、方式、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侵害人格权的责任.由此造成两种认定侵权方式共存的现象,并引发一定的冲突,如动态系统视角会弱化构成要件视角的作用,甚至沦为减免侵权责任的工具,引发认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形.为解决这一
基于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媒体市场的现实,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迅速成为国际学术前沿.本文根据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文献,并以对中国社交媒体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分析得出如下观点:英美学界从2009年至2021年上半年对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经历了涉入、拓展、深化三个阶段,其现实功利性特征贯穿于这十余年研究历程的始终;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既有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商业资本服务的目的 ,也有维护其在国际社交媒体研究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意图;英美学界对中国学研究的一贯立场和趋向充分体现在这些研
“Intercultural Commum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
融媒时代下新闻媒体与聚合平台对新闻作品的版权效益差是两者冲突的根源.欧盟为此创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以促使聚合平台向新闻媒体付费的做法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但德国与西班牙的立法实践表明通过版权扩张恐难以实现保障新闻媒体版权收益的立法目标,亦可能造成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内的重复保护.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新闻聚合纠纷能将排除于著作权客体的单纯事实消息纳入保护范畴,从方法论上看似更具周延性,但在法律适用层面却会造成著作权领域的不当扩张,与著作权法立法政策相抵触.在坚持利益平衡的理念下,著作权集中管理机制在应对大规模数字化